第18章 梵行品第十六[第8页/共9页]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多少?”
“佛子,复置此喻。借使有人,于一念顷,能过东方阿僧祇天下;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天下无有能得知其边沿。又第二人,于一念顷,能过前人阿僧祇劫所过天下;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过诸天下,是诸天下可知边沿;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统统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故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往尔所天下得了知故,发菩提心;为了知十方天下故,发菩提心。所谓:欲了知妙天下便是粗天下,粗天下便是妙天下;仰天下便是覆天下,覆天下便是仰天下;小天下便是大天下,大天下便是小天下;广天下便是狭天下,狭天下便是广天下;一天下便是不成说天下,不成说天下便是一天下;不成说天下入一天下,一天下入不成说天下;秽天下便是净天下,净天下便是秽天下。欲知一毛端中,统统天下不同性;统统天下中,一毛端一体性。欲知一天下中出世统统天下,欲知统统天下无体性。欲以一念心尽知统统泛博天下而无停滞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其心清净无所依,虽观深法而不取,如是思惟无量劫,于三世中无所著。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统统天下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削发,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于无上菩提之道?”
众生是处若非处,及以诸业感报别,随顺思惟入佛力,于此统统悉了知。
能所别离二俱离,杂染清净无所取,若缚若解智悉忘,但愿普与众生乐。
念念如是持扶养,经无量劫不成说;其人福聚虽复多,不及发心功德大。
诸趣不同想无量,业果及心亦非一,乃至根性各种殊,一发大心悉明见。
于毛孔中见佛刹,复见统统诸众生,三世六趣各分歧,日夜月时有缚解。
有刹仰住或傍覆,粗妙泛博无量种,菩萨一发最上心,悉能往诣皆无碍。
“佛子,复置此喻。借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天下统统众生各种不同解;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诸解不同,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此十方众生各种不同解,可知边沿;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故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统统天下统统众生各种不同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欲知统统不同解无边故,一众生解、无数众生解划一故;欲得不成说不同解便利智光亮故;欲悉知众生海各各不同解,尽无余故;欲悉知过、现、将来,善、不善各种无量解故;欲悉知类似解、不类似解故;欲悉知统统解便是一解,一解便是统统解故;欲得如来解力故;欲悉知有上解、无上解、不足解、无余解、等解、不等解不同故;欲悉知有依解、无依解、共解、不共解、有边解、无边解、不同解、无不同解、善解、不善解、人间解、出人间解不同故;欲于统统妙解、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如来摆脱无停滞智故;欲以无量便利,悉知十方统统众生界,一一众生净解、染解、广解、略解、细解、粗解,尽无余故;欲悉知深密解、便利解、别离解、天然解、随因所起解、随缘所起解,统统解网悉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