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十七章:桑榆进镇[第1页/共3页]
眼瞅着这就八月十五了,中秋佳节要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做月饼点心,小孩子们眼巴巴地等着盼着。
桑榆正在那儿剥茶叶蛋,闻言乐呵呵昂首道:“阿婆别听我嫂子瞎扯,今儿个是刚开首,这买卖如果成了,那才气算半个老板。”说完转移话题道,“阿婆,比来镇上有没有甚么新奇事儿啊?”
小市街一头集合的是临时搭建的小饭店,其他处所就是各种小摊小贩,摆摊做买卖的处所。甚么卖菜的卖肉的,吹糖人的捏面泥的,卖金饰的卖书画的,批字算卦的,打把式卖大力丸的,都各有场子。前次桂花来卖新式布花草帽,就是在集市边角上,弄了个小摊位。
梨花嫂集集都来,随便看了一眼就没再瞅了,倒是桑榆浅笑着看了好一会子。刚才的小伴计钻进柜台里,瞅了瞅桑榆的眼神,指着一件草绿色的裙装道:“这位姐姐,要不让小的给你先容先容?”
门客未几,老婆婆将馄饨奉上来,顺势就坐在了四角桌空出的那面板凳上,问南山道:“做买卖的?这来得可有点晚了,没占着摊位吧?如果不焦急,能够等等,我与我家老头子体力不可,卖完朝晨这阵工夫就收摊了。”
桑榆道:“咱用饭,吃完了办咱的闲事去,天王老子来,跟咱也没半点干系。”
那小伴计闻言也欢畅,利索地趁热打铁:“那姐姐您瞧上没?瞧上我就给您包起来,这裙子原价是三两银一套,九折是二两七百钱,现在买店里还送一样质地的蚕丝缎手帕一条。您如果定了,给小店开开张,小的做主送您两条,您姐俩一人一条,用着多好!那帕子平时也要卖五十钱一条呢。”
固然有句老话叫“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劈面手懒牵”,但也有句话叫“人生最多不快意,不是朋友不聚头。”
桑榆三人用过朝饭,推着独轮车,径直来到了大商街上,停在了最大的那家裁缝铺门前。这家铺子名字很新奇,叫做“羽衣坊”。桑榆最开端听到梨花嫂提及的时候,还实在迷惑了一阵子,觉得是专门卖雨衣的。现在看了招牌,天然明白了是取“霓裳羽衣”的意义。
桑榆给梨花嫂使了个眼色,看了季南山一眼,梨花嫂从速住了口去喝馄饨汤。季南山新要的馄饨也上来了,正蒸腾着热气。季南山转头对桑榆道:“如何不说了?该唠就唠,看我干吗?我早就没啥设法了,现在如许的日子,富玉面子,恰是二丫想要的。”
然后就是小商街,就在大商街往西,一拐弯相邻的处所。头一家就是皮料行,实在这皮料行也是个大铺子,就是最里头的生皮加工坊,这味道实在不怎地好,才沦落到了小商街。别的一些米粮店,瓷器坊,布料行,点心铺,金饰铺,药材铺,也都在这小商街上。
桑榆脸上笑意更深,点头拥戴道:“小伴计口齿聪明,先容得甚好。”
梨花嫂道:“我陪你出来,不过我可不晓得说甚么,桑榆全得看你的。”
桑榆拉着梨花嫂的手进了羽衣坊,立即有小伴计迎了上来号召:“吆,两位大姐早,挑衣裳?来这边请,这头儿都是新上来的格式,随便挑渐渐看。”
桑榆在体味以后,感觉这三叶镇打算的是真不赖。单从服从上分别,镇里首要就几条街。
.
季南山也道:“我嘴笨,留下看货。”
小市街实在不算街,与别的几条街比拟,它局促寒酸很多,两架马车都不能并排而过,这里是三叶镇赶集的处所,来往的人们只能步行。
南山还未答话,一旁的梨花嫂接过话来:“阿婆,你看我们三人,谁是老板谁是伴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