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穿越时空之抗日特种兵》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中条山战役[第3页/共7页]

东线:日军“右翼以温县为建议点,先头步兵5000以上,马队千余,炮20余门,飞机数十架,战、汽、装甲等车共百余辆,沿黄河北岸突进。”“中心以沁、博为建议点,一股先头千余,循沁济大道西犯”,“另一股先头2000余人,附炮十余门,于窜陷西向义庄后,继向捏掌、紫陵、东逮寨、留村一带猛扑。”“同时,沁河北岸3000余人,以飞机十余架,炮二十余门,强渡沁河。”守军第9军裴昌会所部在劲敌打击陷实施节节防备,节节后撤。8日午,即放弃济、孟两地,向西撤退。在全线败退的情势下,第一战区长官部号令第9军“以主力于封门口北既设阵地,拒止沁、济之敌西犯,以一小部对敌侧击”。第9军摆设新编第24;师主力、第54师张团守封门口一线,第47师和第54师驻王屋的独立第4旅等在孤山一线游击。封门口系日军西进必经之要隘,日军势在必夺。久攻不下,再行增兵。自9日上午苦战至10日晨,终为敌破。这时,中路日军已于8日晚攻陷垣曲县城后,分兵打击邵源。长官部号令第9军主力“由官阳南渡,以策应河防”。11日,日飞机百余架轰炸封闭官阳东西渡口,第54师在蒙受严峻伤亡后渡至河南,其他各师团退至封门口至邵源以北山地。12日,该路日军一部占据黄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则沿封门口西进至邵源,与从垣曲东进之敌汇合,完成了对百姓党第14个人军的外线包抄。

中条山战役前后用时一个多月,据日方的统计质料,百姓党军队“被俘约35000名,抛弃尸身42000具,伤亡超越8万,有十余万人失落。日军丧失计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在百姓当局公布的材猜中,“综合会战,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我军“共伤亡、中毒、失落官兵达13751员名”。中条山会战被百姓当局视为“最大之弊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热诚”。蒋介石称中条山之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热诚”。

夏县日军先头军队7000人分三股南向进犯唐淮源第3军阵地。8日拂晓,日军攻占中条山北山交通要道泗交村。然后,一起向西北奔袭第7师师部驻地王家河,一起向东南奔袭第3军军部唐回。王家河遭日军重兵包抄,师长李世龙率部突围;唐回则在军长率预备队驰援王家河的环境下被日军空中军队与空降兵协同占据。第3军军长唐淮源率残存职员向东撤退至温峪(南通五福漳黄河渡口)一带,被日军挡住南去之路,遂与敌苦战,蒙受严峻伤亡后,再向东北、西北方向退去。12日唐军长及其所部在尖山堕入日军的四周包抄当中。在三次突围失利的环境下,“唐军长以保卫中条山职志得逞,当前大敌未殄,于尖山顶庙内自戕就义”。同日,第3军第12师在突围至胡家峪后遭日军截击,师长寸性奇胸部中弹,身负重伤,仍率部苦战。13日,寸部亦陷日军重围,寸师长二次负伤,右腿被敌炮炸断,自知有力回天,亦拔枪他杀。继忻口战役第9军军长郝梦龄与第54师师长刘家祺以后,再写一军当中军、师长同时就义的悲壮史诗。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