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儒道九境[第1页/共2页]
他屏气凝神,神识超越重重壁障,由泥丸宫飞奔,经绛宫,直到下元道府之处,神识所及,只见一颗五色玄黄金丹漂泊在道台之上。
“出世于六合开端之处,出世于万物因果之前,三气浑沌固结,五色玄黄金丹成,我的气力也算是登堂入室了吧?”
“闻道有前后,术业有专攻,大儒对道的贯穿,已然达到道之深处,其固然微言大义,倒是包含无穷哲理。”
韩乾有为道经没有大成之前,尚且还能够感到到生命流逝的迹象,但是现在,阴阳太极图演变,五色玄黄金丹成,已然感到不到光阴流逝的迹象。
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大儒都克己复礼,一视同仁。
即便是有些穷乡僻壤的儒生,也有能够终其平生也没法碰到一次,更别说有所贯穿。
道台之上,苍鹤大儒目光一扫,慧眼如炬,将统统尽收眼底,“所谓儒道有七境,一境一登天,此话据传是儒尊所留,解释了儒道的七个境地,别离是儒生境,修身境,凝器境,立命境,大儒境,至人境,儒圣境,儒尊境,儒仙!这九个境地,口口相传,但是能够成为儒生者已经极少,更别说能够借助文气洗筋伐髓,将文气流转满身打通奇经八脉修身胜利的人,那更是万里挑一!”
“寂静!些许成绩便志对劲满,丢失本心,被外物所摆布,安能顾守儒道,达到高档境地?”
“隐剑峰那小子忍不住了?算了,也罢,既然世人讲解儒道至上,本日,我阴阳峰邹长望倒是要见地一下,瀛洲仙山来的所谓大儒到底有几斤几两!”
这便是以往道家文籍中记录的至高无上的境地,所谓“一粒金丹如我腹,吾命由吾不由天!”
道台之下,儒门学子孜孜不倦,激起文气,缭绕于群山之巅。
他们细细咀嚼大儒话中意境,有很多人模糊感觉灵台闪过文气光彩,仅仅只是推断半晌,便感觉收成无穷。
剩下数个山岳,有古铜色的凤凰“踉跄”腾飞,扑动“翅膀”向道台而去,有粗汉拿着画笔划纸,挥毫泼墨几下,画出几只很有笼统气势的“大鸟”,随后大鸟化为实体,其乘坐其上,追了畴昔。
韩乾跟从在韩衍身后,他的有为经大成以后,通体已经产生难以言喻的窜改。
好些儒生顿觉气血沸腾,文气上涨,境地也有所晋升,他们惊奇莫名,不由生出感慨。
在一些鸿儒看来,文气傲骨,非家世显赫,有杰出资本之人不能具有,非资质聪慧,刻苦肄业之人所不能具有,而,家属显赫在资质聪慧之上,毕竟学习儒道靠的是秘闻以及资本,没有资本之人,如同无根之木,如同无水之泉,殆矣!
这番行动,当然逃不过苍鹤大儒之眼。
至于普通的凡夫俗子,庸庸碌碌便是平生,怎能有资格聆听大儒讲道。
儒生们冲动万分,看向道台处的神采更是炽热。
“儒门七境,一境一登天,作为六境中阶的大儒之境,对儒道有如此贯穿,也才道理当中,但是令我没想到的是,仅仅数语,便能让我从第一境摸到第二境的门槛。”
山岳映彩光,气冲如斗牛。
山脚下。
大儒讲道,此时可谓是可遇不成求,绝大多数儒门之人,如果不到儒生境地,底子没有资格聆听讲道。
与此同时,仿佛遭到了某种感化,另一座山岳中,雕刻阴阳的罗盘平空呈现,一名老者站在其上,阴阳二气流转,紧随而去。
“还端着?九寰儒主选定瀛洲大儒前来讲道,已经从底子上反对了你我数位峰主的道,本日若不戳戳他的锐气,恐怕我九寰峰,真的要儒道至上了!休得快走,你们等等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