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文渊阁群相[第1页/共2页]
他看着阳光穿透了“胎白如雪、壁薄如纸”的茶盏,在青绿色的茶汤大要打着转,心想,以天子陛下性子,这事儿就算是到了他面前,也只会被原滋原味儿地扔回内阁来。
“哦,”天子今儿欢畅,也想着把刚才悟到的至理和大臣们摆谈摆谈,一挥手便道:“你去,把他们都叫起来吧。”
此人倒是个真小人,是人都敢腆着脸叫别号,刘廷玑心机重重,也没空跟他普通见地,不等他说完便擦身而过,大踏步向宣德楼的方向去了。
他拎起那张墨迹淋漓的纸志对劲满地看了半天,决定让人裱好了挂起来,以记念明天的顿悟。
见诸位大人坐着不动,杨瓒本来绷紧了的躯体又放松下来,也跟着安稳地坐回椅中,他不好再望向窗外,便顺手捞起几上的定窑白瓷茶盏,手指悄悄地摩挲着凝脂般温润的大要。
而这个事理是甚么呢?天子看着笔端流泻而出的:“祸莫大於不满足,咎莫大於欲得,故满足之足,常足矣。”
杨瓒回眸,清隽的脸上神采波澜不惊,半点看不出开小差的心虚。他朝楚巨才微微躬了躬身,不慌不忙隧道:“恒生位卑,诸公拿主张便是。”
楚巨才脸上有点挂不住,神采红了一半又白了一半,汤尚任看得风趣,低声对杨瓒道:“我还觉得脸皮这么厚看不出脸红,真乃奇景。”
“来人呀。”
声尚未落,暖阁的帘子被打起来,韩福弓着身子钻出去。
“杨侍郎,杨侍郎,”楚巨才不耐烦地叫道,“杨辋川!”
他对劲地点了点头,又想着,天下人最大的祸端就是“不满足”,最大的错误是“贪欲”。以是人间的真谛就是:“如果天下人都能够满足,没有得失心,那么,就再不会有争端,万世承平之业可期矣。”
所谓“廷议”,也即“廷臣集会”,是端朝因循了前明的旧例,碰到关于“位号、祭奠、官制、人事、财务、军事”等干系国本的大事件,由内阁学士调集相干部分群臣停止的合议。延议由内阁首席大学士主持,天子陛以下席旁听,插手延议的官员人数多则上百,少则数十,如果最后没有体例达成定见分歧,则要天子陛下讯断。
狗咬狗的笑话倒是不能随便笑的,杨瓒神采不动地躬了躬身,又伸手一引,让汤尚任先走,本身掉队半步,循着刘廷玑的前路而行。
所谓文渊阁集会,顾名思义,指的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实际掌舵人--文渊阁大学士们坐下来开构和量,不管是闭门造车还是集思广议,只要能就题目得出一个看得畴昔的处理体例,使生锈的国度机器能够保持运转,不至于在诸公手上散了架--那便是皆大欢乐。
刘廷玑是次辅,首辅古斯通不在,其他诸位大学士便以他马首是瞻,他开了尊口,刑部尚书汤尚任马上起家,杨瓒用眼角瞥了僵立在原地的楚巨才一眼,也跟着慢吞吞地站起来。
杨瓒不动声色地扫了一圈,本朝的内阁学士与前明有一点分歧:前朝内阁学士不能兼任六部尚书,起码最后有相干的规定。究其启事,一是因为内阁诸臣公事繁忙,力有不逮;另一条也是为了制止内阁权益太重。不过人道无私,由六部尚书而入阁的大学士很少情愿让位,久而久之,前明此条端方便形同虚设。到了本朝,更是从一开端便没有设限,乃至还进了一步--六部尚书列队轮番入阁。
天子正在宣德楼内写字。
没走出多远,身后传来“哐”一声巨响,杨瓒皱了皱眉,并没有转头,而是仰首望向光影交叉、云来云往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