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这娘们儿会功夫[第1页/共2页]
陛下身边竟然多了一个比本身更有才调之人,大盛朝这摆布二相仿佛有了些危急感。
其他大臣也逐步揣摩出味儿来,纷繁交口奖饰,吕曦月固然脸上没有神采,但是内心早就乐开了花,在朝两年以来,她还是头一次在措置政事上获得如此之多的赞誉。
“本地粮商举高粮价也是有一个限度的,全部江南也不止江州一地产粮,如果加上运费仍然无益可图,外埠粮商必然闻风而至,届时江州道粮商囤积居奇之局便不攻自破,而朕所说的高价收粮,便是突破江州道本地粮商所节制的粮价。”
这话一出,两人尽皆沉默,一同拿起桌上的茶杯,冷静地抿了一口。
说话的是老成慎重的安常青:“别的另有江州道粮价飞涨,若不尽快平抑粮价,恐激起民变。”
从乾清宫出来,安常青成心与史迁同业,两人虽为政敌,但也没到你死我活的境地。
吕曦月也不废话,直接点头点头:“既如此,赈灾一事就交给罗载文吧,江州道此次水患,巡抚袁魁竟束手无策,着其撤职留用,罗载文这事如果办好了,江州道巡抚一职就交给他了。”
不待诸位大臣质疑,吕曦月就把凌川的那套经济畅通,官方自筹的说法又说了一遍,世人面面相觑后都发明挑不出甚么大弊端来。
而安常青也是点了点头:“这个别例真要说有甚么不当,不过就是机会不太得当,毕竟水患形成很多死伤,但是比拟起哀鸿的安设,也是瑕不掩瑜了。”
“臣附议,粮价高涨,恐将激起民变。”
吕曦月已经说得比较浅近了,凌川嘴里那些本钱运作,甚么做空粮价,掌控市场之类的词汇,她可一个都没有说,毕竟本身也只是一知半解,一会儿问起来都解释不清楚。
安常青点了点头:“心中有些迷惑,想请史相解惑。”
“起首,左相所说的构筑河堤以工代赈,天然是免不了的,但是除此以外,朕感觉还能够停止一些大型的庆典,促进官方的……互市交换,百姓也好以此赚些银钱,保持生存。”
都晓得陛下善断,可甚么时候变得如此多谋了?
“恰是。”
吕曦月又道:“方才所议的赈灾之策,尔等好生商讨一番细节,拟一个条陈上来。”
一句话,引得众臣全都看向了吕曦月。
安常青又道:“陛下,另有那平抑粮价,一时候恐怕难以筹措数量如此庞大的赋税了。”
史迁随口回道:“江州道的豫昌府知府罗载文,为官八年,非论风评还是才调皆为上上之选,吏部考功也满是劣等,并且他也清楚本地情势,臣觉得此人可担此重担。”
“遵旨!”
吕曦月学着凌川的口气说出这句话来,公然看到群臣和本身当时一样的反应。
史迁点了点头:“不知安相重视到没有,陛下方才议事之时,眉毛挑了三次,嘴角微微上翘,清楚是表情愉悦之相。”
足足有一盏茶的时候,还是安常青最早开口:“陛下,此计精美非常,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手腕突破本地粮商默契,实乃深谋远虑,老臣自愧不如。”
“朕以为,欲平抑粮价,必先高价收粮。”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库缺钱缺粮,他们也无计可施。
吕曦月的果断是众臣都很清楚的,此事已定,那就接着会商下一个事情了。
“臣等遵旨。”
吕曦月扫视着众臣,大多低头不语,在他们的眼中,平抑粮价就一个别例,那就是调拨充足的粮食,平价卖给百姓,粮商大户们就没法高价卖粮了。
此中马屁拍得最响的便是右相史迁,他和别人不一样,拍完了马屁,他还能说出本身的观点:“陛下,此计公然别出机杼,令人豁然开畅,只不过事机不密,此计难成,须有一得力之人实施,以免出了讹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