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六章入士争辩[第2页/共2页]
老夫已细心看过,卫氏谱牒并无非常,至于右仆射提到的卫屿从不语及亲弟卫景,这得从两个方面来看,起首是幼年失散,人海茫茫如何寻觅?是以,寥无消息不敷为奇,而卫氏痛失亲人,定然心中哀思,试问,谁又会把哀思旧事整日挂在嘴上?
这是典范的不讲理,谢混不由眉头微皱,不悦道:“凡事都要讲个理字,琅琊王既然不欲庭议,请拿出实在有效的来由,不要以从无先例做为推托,要说先例,九品中正制创于魏,成于我朝,自三代至汉,亦是从无先例,莫非就该否定?”
“这”司马德文显得有些愤怒,强行辩白道:“他一个戋戋庶人有何资格使朝庭专门为他庭议?”
席中诸人均是悄悄摇了点头,作为琅琊王,你不讲理在私底下倒也罢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岂不是给司马氏争光?何况谢混还是你的姊夫呢,又是你将来的外舅,这但是亲上加亲啊,天底下哪有人如此不顾及姻亲之情?
“哼!”司马德文傲然一哼:“依九品中正制,中正评断成果须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司徒具有终究裁定权,我朝自定下九品中正制时至本日,从有为或人入士而当庭庭议的先例,不然,要司徒何用?此事不须议,孤说不准,便是不准!”
但换个角度来看,临时的得胜并不是好事,最起码认清了不敷,能够从多方位挽救,与天下大业比拟,一城一地的得失算得了甚么呢?既然王凝之在会稽任用私家莫非还敢谋反不成?毕竟自已任丞相、录尚书事,占有大义名份!
黄门立即奉上纸笔,桓玄当庭誊写诏令,盖了丞相与录尚书事的大印,又呈给王神爱,王神爱盖上天子印玺,褚爽之被正式任命为了会稽内史!
又是陆仲元,不急不忙道:“九品中正制创建之初,评断人物的标准是家世、品德、才气三者并重,但自武天子太康以后,充当中正者必须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近全来自于门阀世族,故于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被逐步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首要,及至南渡,在中正的评断中,所正视的只是远祖名位,而辩白血缘和姓族只须查谱牒。
一时之间,殿内嘘声不竭。
另一方面,卫氏侵占叔宝南渡以来从未获得一官半职,已是垂垂地淡出了士人的视野,就拿老夫来讲,若不是卫屿求见,底子想不起世上另有河东卫氏一族,想必诸位亦是如此,无人存眷之下,如何能一口否定卫屿从未提过曾有个亲弟于幼年走失?
权贵们有这类设法也很普通,除了王谢,并不是统统人都清楚此中的黑幕,因着谢文丽而来的争风呷醋,王谢当然不会向外宣场,司马德文也没脸逢人就说啊!
桓玄也清楚,王凝之勇于和自已叫板,本源在于卫风把握的五万会稽军,只要清算了卫风,还怕王凝之、谢混等人不乖乖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