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古义之风[第2页/共3页]
如此技术,必是世家传承,王仁表想起前几日在朱家沟,朱氏脱口而出父亲王裕尚同安长公主一事……
李复看了看王仁表的神采才点头应是,“我这就派人去十里八乡收买黄豆,直接送到东山寺。”
真够败家的……李善面庞有点生硬,只笑着对王仁表说:“你我一见仍旧,无需见外。”
李复嫁女王仁表,算是勉强搭上了上层干系,买卖做的比之前大,王仁表昔日也心安理得的收些李家送来的常例,但现在……他情愿牵线搭桥和李善、东山寺、李复合作分利,却难以接管直领受下岳家送来的银钱。
没想到如此普浅显通,进门左边是两间矮小的小屋,右边看模样是厨房,正面是正堂,看这外型,李善都想到四合院了。
李善回想了下,嗯,装潢比平康坊那几家青楼差多了。
“是啊,他和秦王是连襟呢,其宗子武德二年景婚,当时我代家父恭贺,有幸饮了碗茶汤。”
本日正式立约,李善是代表东山寺而来,王仁表特地让岳家稍早退达,以示辨别……在唐朝,实在高门大户、世家大族都涉身贸易,但毫不会亲身行商,以免遭人调侃,有碍宦途。
“东山寺、李家五五分利。”王仁表先定下分红比例,“东山寺出秘方,每日凌晨运送至东市,由李家出售。”
李复约莫三十多岁,身材不高,一张胖脸上挂着仿佛长年不褪的笑容,谦善的坐鄙人首……他祖上三代都是商贾,要不是同安长公主使了些手腕,那里有机遇将女儿嫁给太原王家后辈做正妻。
甚么茶如人生,五味俱全……你来尝尝再说这类狗屁话。
李善和王仁表都惊奇于朱氏对朝中官员体味的详细程度,浅显官吏的妻女都远远不及。
“现在斗米才四五钱,太贵了。”李善摇点头,指着桌上黄灿灿的长条,“如果一碗琼瑶浆配上根油条,当能饱腹。”
扶风窦氏,这是贤人李渊的妻族,信都公主是唐太祖李虎的的女儿,李渊的姑姑。
“其妻长孙氏。”朱氏笑道:“长孙家历代家属均喜饮茶,以是出阁女均擅烹茶,一时传为嘉话。”
豆浆、豆腐脑无所谓,朱家沟能做得出来,但油条是要破钞大量植物油的,就算能反几次复的用,本钱也不是朱家沟能承担的,并且那么多植物油,朱玮也没有渠道弄。
听到王仁表这句话,李善才明白过来,这就是唐朝的茶汤,传闻内里会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煮沸后趁热饮用。
这七八天,王仁表日子过得苦的很,手上那三十贯钱买了些半旧的家具,添置了被褥、炊具、米面以外,已经所剩无几,要不是当日将茶具带了出来,本日待客只能白水了。
王仁表呆立半响,长叹道:“急人所急,此人真有古义之风。”
真是不知财米油盐,难不成是哪家的大蜜斯?!
“谢过嫂夫人。”
朱氏出门号召了一声,三两个跟着母子入城的村民已经采购来肉菜酒水,虽不豪华,但也丰厚。
这是个能够订交的义士。
李善心头惊呼,牛逼啊,这是重点人物,敲黑板,要记下来。
也就是说张琮和李渊是表兄弟,和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也是表兄弟,并且还是李世民的连襟!
“是是,不敢担公子如此称呼。”
李复有点游移,“前几日已然尝过了,的确别致,但难以饱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