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求才若渴[第1页/共3页]
对于此,崇祯并没有过量解释,而江阴之行也并非他临时起意。作为曾经的小白作家,“抗清三公”是他再熟谙不过的人物。现在他们间隔江阴已经不远,这些人才他又怎会等闲错过呢?
“我们自都城而来,提及来应当还不算是他的朋友,只是慕名来访!”崇祯笑着说道:“费事汤孺子给带个路……”
作为明末抗清名臣、民族豪杰,江阴抗清三公之一,阎应元孤军困守江阴八十一日,带领江阴的义民搏命抵挡,杀死清军七万五千余人。据史乘记录,在那场惨烈悲壮的战役中,阎应元仰仗出色不凡的带领才气和坚如盘石的信心,带领着江阴百姓与清军展开了决死斗争。他们用粗陋至极的兵器,对抗着设备精美的清军,却毫无惧色,毫不畏缩。在汗青的长河中,阎应元的名声比起史可法那也是毫不减色,乃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最首要的是,此人能文能武,智勇双全。他仅仅仰仗着一座小小的江阴城,在没有正规军的环境下,带领江阴十万百姓,愣是在二十余万清军的重重包抄下死守了整整八十一天!这类固执不平的抵当精力和出色超群的带领才气,令人佩服赞叹不已。
也不怪黄蜚猎奇,他熟知阎应元是因为打击江阴海盗时与其有所交集,可崇祯远在都城,如何会晓得千里以外的一个小小典吏呢?
“朱戈,你去刺探一下海会庵在那边?再问问那边是不是住着一名名叫阎应元的人……”目睹华墅镇就在面前,崇祯轻声叮咛道。
“都城来的?慕名来访?”汤元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没想到阎先生的名声已经传到了都城,算你们有目光,阎先生可真是我们这的大豪杰呢!”
“此人智勇双全、严厉刚正,是个不成多得的人才!”黄蜚略微思考后,眼中带着一丝猎奇说道:“不过我记得此人不过是个小小典吏,陛下是如何晓得此人的?”
华士地区,自古以来便以盛产棉花而闻名遐迩。这里产出的棉花,洁白似雪,轻柔如丝,品格上乘,好像天赐珍宝。跟着光阴的流转,此地逐步生长成为热烈不凡的棉花集散地。时至本日,华士地区已然成为江南棉花买卖的核心关键,每日棉花买卖量之巨,令人赞叹。“日出万匹,衣披天下”的佳誉不胫而走,也正因如此,华士又有了花市的美称。
华士北靠龙山、砂山,这两座山仿若两位虔诚的卫士,果断不移地保护着这片充满朝气的地盘。山之南北,名胜星罗棋布,好像一颗颗明珠镶嵌此中,令人沉醉此中,难以自拔。泰清河好像一条蓝色的绸带,轻柔地穿越镇区。河水清澈得如同镜面,波光粼粼,仿佛无数细碎的钻石在闪烁。鱼儿在水中欢畅畅游,时而跃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
三国之时,东吴孙权之母吴国太在此修建泰清寺古刹,卷烟袅袅,梵音阵阵。另有宋朝名将韩世忠、梁红玉佳耦在此抗击金军的藏军洞遗址,历经光阴沧桑,至今仍耸峙不倒,仿佛在冷静诉说着往昔的英勇传奇。
华墅之名,其源可追溯至春秋期间。当年吴王夫差游猎至此,只见龙、砂两山树木郁郁葱葱,山坡上野花争奇斗艳,好似人间瑶池,令他流连忘返。夫差于山麓搭建庐舍,莳植花草,此地故而得名花墅。因吴语中“花”与“华”发音附近且意义相仿,久而久之便称为“华墅”。
“你感觉此人如何?”
“文麓也晓得阎应元?”崇祯没想到黄蜚竟然熟谙阎应元,心中微微有些惊奇。
随行世人此时才恍然大悟,崇祯不辞辛苦地驰驱数百里竟然是为了寻人,都不由对这位阎应元的过人之处充满了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