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读书考试,可跳[第1页/共3页]
孟子不必忧心,今后他宋子就是走上大贤门路的继统之人了!
这个桓凌跟他弟弟从小同吃同住,两人间的跟桓家那些人毕竟分歧,他们倒不好为了他家人之恶过分迁怒了。
宋时看了看手里的书,壮志凌云地说:“今科我必然考个二甲,二甲分的都是大县,比三甲的前程好!”
他的美意态保持到了仲春初九测验当天,拿到卷子以后,顿时又上了个台阶――第一道四书题是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
他翻来倒去地想了一阵子,俄然认识到本身的思路有点伤害,赶紧清了清脑筋,问大哥道:“咱爹到客岁年底恰好三年考满,不知吏部有甚么动静没有?”
桓凌再回这座院子里,宋家兄弟二人待他的态度又客气了几分,乃至还让弟弟亲身给师兄兼房师倒茶斟酒。
那本《春秋指略》他拿走了,宋大哥和二哥用心研讨起了主考、副考的行文方向。张次辅行文平和温雅,曾学士则文采奔逸, 气势豪放, 他们兄弟学不得副考,倒能够再收敛收敛文风,向着主考喜好的气势挨近。
而第三题则是孟子・经心下的“由孔子而来”一节,是孟子人忧心圣道难以传承的感慨。这篇倒不消答心性、修身之类玄远的内容,就循着孟子担抢先圣道统的精力,本身也拿出些志气,写写他们这些读书人该如何用心求知,承前启后,传承儒家道统。
小弟定然不会扯谎,莫非是桓凌在福建教他的?
桓凌受宠次数渐多,倒是不大惊了,却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兄长们莫不是白日带着时官儿出门,遇见可喜之事了?”
比方以笔墨训诂与物名考据法证明经籍原义,比方做春秋年表以勘经传正误,比方天理人欲之辨的新解释……
他一个北直隶人考了福建举子本就招摇,又是当今皇宗子妃的前未婚夫,身上的仇恨必定又多又瓷实,出门随便说句话就是给人递把柄啊!以是他也底子没想过出去惹事,平常宅家复习,只要测验那三每天天两点一线、早出晚归,低调地忍过这段日子就好。
呵呵,他但是看过元、明、清三代《春秋》名家专著的人,就是再来个穿越者也干不过他!
咳,他穿过来这么多年,连郭德纲长甚么样儿都不记得了,还能想谁想笑了呢。
桓凌微微皱眉,连酒都不饮了,先跟两位兄长廓清究竟:“这些年我们在福建研习经籍时,不是我西席弟甚么,是他教我的更多!”
要不父亲在福建那边遇着他不久就忘了退婚之事,又把他当好人了呢。
他固然是个解元,可解元也不是免死金牌,当初唐伯虎还是解元呢,不是也卷入考场作弊案被剥夺功名了么?
他前面有了奔头,读书的精力倒长了,埋头研讨了一下午《春秋指略》,梳理出了这位张次辅的理念――他倒是和时人治经的看法分歧,并不把《春秋》看作一部“批驳之书”,而将其看作克己复礼之书。
他提笔蘸饱蘸浓墨,写下了与硬笔书法全然相反的、厚重端庄的严体字:“大贤任圣道,而深有感于继统之人焉!”
当年王安石贬《春秋》,将《春秋经》剔出科考之列,还讽刺其为“断烂朝报”,这位垂白叟就直接拿来讽刺那些感觉《春秋》中弊端是孔子用心留着不改的说法,够刚的啊。
宋家兄弟劈面见地到了宋时之前想说而没说出口的那句话。桓凌夸起他来,竟比他的亲兄长更用心、更竭诚、更滚滚不断,听得两个做哥哥的都有些自愧不如,偶然间也忽视了他失口叫出的一两声“时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