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穿到古代当名士》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54|第 54 章[第3页/共4页]

不远处广场旁早已架上了新彩棚,下设桌椅,摆着酒水吃食。彩棚旁安排了本地瓦子中最受欢迎的百戏艺人轮番演出,顶竿、吐火、舞剑、平话……压轴的倒是两队圆社蹴鞠。

桓凌更谦善:“下官还不如师弟,只是少年时跟兄弟朋友踢几次罢了。”

方提学幼年时最擅用肩背接球,上截解数赛过高俅,不让柳三复。王知府当年凭一双鸳鸯拐踢七人场的“落花流水”,真能踢得那六人落花流水。张郎中则是个“脚头千万踢,解数百百般”的大师,球只要挨身上就似沾了鳔胶,摘它都摘不下去。

固然没能给提学大人喂出一身他本身宣称的妙技术,却也能让他接得舒舒畅服,连踢多少轮也式微地。

能。另有闭幕式呢。

连踢几圈,田师爷倒是第一个对峙不住了,将球低低地踢出去,叹了声:“门生这些年真是安逸惯了,才踢了几个球就有些疲累,必必要了局了。”

要落地的都被下首的桓凌抢先一步接起来了。

讲坛中间见贤亭里竖了一个建坛记念碑, 讲台上面还要竖个福建讲学大会纪念碑——今后每届大会召开, 讲学的大师都要在竖碑落款。将来题的碑多了, 就能在讲坛到交椅山间渐渐铺成一座碑林, 万一哪位题字的教员当了首辅、名流, 连这碑林和讲坛也能跟着留名青史。

他下认识看了宋时一眼,却见他听了这圆社社歌以后倒精力奋发,踢得更加萧洒,左脚接着球便往上一颠,腾身而起,右脚外踝踢转,使个鸳鸯拐将球高高送给了方提学。

只要登记就能讲,不挑人身份?那岂不是甚么人都能下台,想讲甚么就讲甚么了!

也有几个狷介的、不肯意走这类情势的,宋时亦不勉强他们。按着挨次把名单念完了,送最后一名才子下了台,便道:“感激诸位前辈、朋友支撑,第一届福建名家讲学交换大会本日在此顺利闭幕。现在离着端五长假结束不远,哪位若急事要归去便可立即安排分开,我等武平县儒生忝为地主,天然要安排下车马、程仪送各位出境。”

别的百戏或许有人不爱,唯有这气毬是大家都会踢两下,乃至不懂也能看出吵嘴的。

那如果学问不佳,讲的东西误人后辈呢?

一丈八不算甚么!

桌上的老先生当年都是无双无对的妙手,两位合法打之年的小伙子则悄悄地坐在一旁看着他们忆旧。

方大人赶紧用肩头接住,也颠了几个花腔才往下传,桓凌也不好拂了他们的兴趣,拿出了些真本领来踢。

宋时便命人取球和奖品来,“校订”裁断了胜负以后,便叫两队球员上来给垂白叟们施礼,当着方提学他们的面颁了奖。

===================

这讲台竟是浅显学子也能够借用,能够登台上来讲学么?

揭幕式有领导致辞,闭幕式也得有带领发言。

场中架起两竿三丈高的竹竿,中阔二尺八寸,顶上用竹竿隔出竖长一尺的空地,摆布都用网子拦着,只余中间一个圆形球门——大抵是为了合适圆社后辈的风骚人设,这球门就叫“风骚眼”。两队球员分立在球门两侧,都穿戴圆社制的短打球衣,一队着青衣、一队着绯衣,规规整整,只是人少些,各队都是十二人。

只可惜没有拍照师给他们记录一下。

同桌另有一名代表黄巡按来本县的田师爷,他这年纪还是能了局见真章的,故不大敢往上吹,只谦善了一声“尚可”。又见同桌两个少年人冷静不语,便问他们:“桓大人与子期恰是风骚的年纪,怎地不讲讲自家踢球的本领?”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