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第 305 章[第2页/共4页]
世人走到院里,便见正对着大堂已摆好了条案,燃了香,因而礼官拿出圣旨,世人依礼而跪,先宣旨再赐金帛。
世人笑了一场,看着那瓶稀释的井冈霉素,眼中泛光,精力奋发地说:“有了这千斤瑞谷,井冈霉素,另有二位大人当初做的化肥,我们大郑能够到处歉收,大家饱暖矣。今后青史之上,可称一句‘新泰乱世’了。”
世人欣喜与神驰中,周员外与张寺人乘上船回京复命。留下的钦差亦不肯闲坐,纷繁换上他们的尝试服,带上包头软帽,进到尝试室……也就是看看、问问,上手摸摸不打紧的仪器,拿着拍照机拍几张照片。
不过他们这一起作的颂人的文章少,颂稻的文章多, 夸了一阵, 有些词穷,便向两人问道:“这尝试室里但是种植辟寒稻种了?传闻另有新农药。待会儿接了旨,还望两位皇亲带我们亲作一观。”
现在学他们桓宋理学的门生有了科考入仕的机遇,哪怕只是个明经科、算学科一样的杂科,也表示他们的理学成为朝廷支撑的支流学问了。
不但他们两人得封赏,这些门生也得了金帛御酒、银钱谷米之类的犒赏。发明野生雄性不育稻的赵瑞赵门生还得了其中书舍人的虚衔,赐了全套官服,当场穿戴起来,的确比中了进士还光荣。
当年王阳明的心学为甚么最后仍败于程朱理学,没能成为国粹?
四五天后,斜面培养基上的菌种便被转移到了广口烧瓶中拌了草灰的米饭里,再过四五天又换一瓶米饭。半月后米饭熟烂,瓶底流下一层酱油般的褐色液体,便是做成了。
宋桓二人听他们说话都听得口干舌燥,好轻易见钦差们豪情退去, 赶紧承诺道:“正该如此。院里已经遣人预备下香案了,我们先请出圣旨,接旨以后再观光。”
这些病菌是从得了纹枯病的水稻上取下黑斑构造,在尝试室中培养出来的。
礼官们也不嫌内官奉承, 一样满心崇敬地夸他们“成天下之志”“救万民饥馁”,恨不得直接吐出一篇花团锦簇的颂文。
《周易・系辞上》云: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可而至……
他们从井冈山下泥土中发明了一种能治水稻感抱病的菌类,正待粹取成药,不成离人。此药约一月摆布便可得,请天使先一步回京报信,容他们稍晚几日还京,到时候还要再献良药,令天下稻麦不受纹枯病之害,江南粮产还再增一半儿。
宋时为这奇妙的缘分笑了笑,谢过太子殿下苦心安排,却不肯立即回京:“方蒙圣上厚恩,太子关爱,不敢白手还京。”
桓宋理学院的门生更不会问――他们打从投奔这两位先生,就晓得他们明天理,仁而爱人,不计小我功名。
内官们在桓宋二人面前竟毫无架子,一面劝酒一面转述宫中和朝臣如何夸奖他们,又力劝他们早些还京:“我们到天津下了海船,有一趟太子殿下特地命人预备的小火车专门接送二位侯爷和令弟子――”
这下倒好,两位大人荷圣恩而还京,进京时又奉上能治稻麦病的良药酬谢皇恩,岂不又是一桩足以传世的嘉话?
传旨官折起圣旨塞到二人手中,笑道:“倒是桓大人猜中了。因二位种出千斤瑞谷,有安宁万民之功,圣上着太子殿下与内阁从优议封赏。千岁便依前朝故事,拟请封宋大人一个文爵,圣上贤明仁爱,从千岁所奏,钦赐寿康侯爵。圣上与太子还盼你们再立下如许济世惠民的大功,将来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