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穿到古代当名士》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29|第 29 章[第2页/共3页]

他便给宋时先容了一小我,是县南魁星坊瓦子唱诸宫调的沈姑姑的丈夫,也是给她弹琵琶伴奏的孟三郎。

到得诸事安排定,李少笙也悄悄地带着民壮从孟家接来了孟三郎佳耦。

宋时想得开开的,将请人的事拜托李少笙,亲身去承发房翻了卷宗,把王家几个为夺佃逼死性命的、买良为贱的、另有王钦兄弟将侄媳卖与外埠客商为妾的檀卷都翻了出来。

这么一窜改,立意顿时平淡了,看着真是对不起原作,可若不改,戏唱出来就要捅破天了……

也不要紧!

他们是受压迫的人,写戏时会天然怜悯杨家父女一方。如果那些呼奴唤婢的墨客来写,说不定天然地就站在黄世仁态度上,笔下透暴露黄世仁就该超出于杨白劳和喜儿、大春之上的态度,把他好好的本子改出满篇封建余毒来。

比如黄世仁能够改姓王,主持公道的得是个姓宋的老县令。从山里救出喜儿的也别是大春了,是此地河水暴涨众多时,县令有个儿子带人救济哀鸿,救到了被大水逼到庙里的白毛仙姑。

武平县就是淫祠流行,他们父子都差点被人立了生祠,何况这听着就像仙姑的呢?只要这出戏传唱出去,百姓们承认了,估计很快就能立起仙姑庙,传出很多灵异传说的。

他未几作酬酢,直接提了要求:“我请你们是来写一出戏,原案在此,只要你度曲填词。写得好的话,我给你们充足回籍买田置屋的银子。”

李少笙只怕宋时瞧不起乐行中人,连声夸他们的好处,却不知宋时实在甘愿用他们,而不是那些墨客。

他看了祝姑姑和李少笙一眼,道:“山荆与李……贤弟都会唱诸宫调,这便赶着填出一支,请舍人赏听。”

他又上晋江APP把能找到的论文都翻出来看了一遍免费部分,回想清算出故事梗概,然后在写时把原作的抵触性降落了些:

传闻那孟三郎不是平常乐户,而是京里富户后辈出身,自小念过书,吹拉弹唱、南戏北曲无有不会。沈姑姑年青时色艺双绝、名动四方,孟三郎对她一见倾慕,爱若性命,因她是个官伎,不能等闲赎身,便宁肯抛舍家业,陪她四周冲州撞府趁衣食。

他们二人年纪都在三十来岁,略带风霜之色,打扮得也略简朴,不像当初李行头那套耀得人目炫的盛装。但那祝姑姑笑起来还是勾魂摄魄,风味犹存,让人一顾便能了解孟三郎为何肯为她抛家舍业远奔他乡。

他好歹是个书香门庭的后辈, 别人就再恨他也要看他父祖的面子, 李少笙倒是个乐户放良, 身份低, 做这事就冒着极大风险了。他家里又不准把李少笙接归去庇护, 沈主席借他们的宅子也只是浅显院落, 没有高墙深院和精干奴婢庇护, 说不准就叫人半夜偷袭了。

李少笙换上男人衣裳, 往脸上抹了锅灰,混在民壮中跟宋时一道回了县衙。

他立即安排人给告状房那边换门窗,又重定了值守差役的轮值时候,立下出入必须两人以上同业的端方,周到看管这群墨客。

沈姑姑跟李少笙一人抱琵琶,一人按竹板,自作念白,合唱了一曲,听得宋时气血沸腾:就是它了!等写出来就抓紧抄几十份脚本,构造一圈春季文艺下乡、下基层慰劳演出活动!

咳,这是期间的悲剧啊!

宋时也是一样无法,按着知己安抚他:“孟生只须极力去写便是,今后渐渐点窜,总有修至完美的一天。”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