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 12 章[第3页/共3页]
凭这篇文章,便足以压一县生员,在《春秋》房里悄悄取个经魁了。
方大人监考倒是要监一天的,长日无事,便叫人糊了最早交上来的几人的卷头,先挑出宋时那摞稿纸,拿回桌上细看——
发凡以后,便按原题中宋、齐两国之事,分四扇八股论句豪情批评:
院试的卷子也要糊名,以防作弊,却只糊名不誊抄,并且提早交卷的考生,提学一眼就瞥见人了,这道糊名手续也几近即是无。
他把草稿改好,拿出稿纸来誊写,才想起刚才方提学在中间看他的四书文,猛地抬了一下头。这一下正都雅见方大人坐在堂上,精光四射的双眼正盯着他们这些考生,蓦地与他目光相撞,忙又低下头,细心誊稿。
《春秋》虽是史乘,但孔子编《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成书后存留的史料都是为了表现“尊霸道、讨不臣”这个思惟的。以是作文的时候不但要斥住宋、齐两国诸侯之罪,还必要连络左传内容,表扬一下齐桓公在讨伐楚国中表示出的尊王的态度——
宋时那篇《春秋》从一破题就词严义正,得《春秋》本义,可说先声夺人。而从承题、起讲、八比、大结又步步相承,将尊王、伐不义之理一脉贯穿,气舒词雄,读起来如悬河泻水,说不出的痛快。
文章都交到试卷官手里了,不必再考甚么,方提学因而问他:“你可会作诗么?本官倒要考考你的诗才,你可敢劈面作来?”
“这才是得正名本义之作。别人文章虽多引经据典、虽能论接天理,却乱了立言之本,分薄了述春秋大义,责诸侯不臣之罪的笔力。”
他看了看第一篇与草稿无异,便直接在题目旁画了红圈,写上考语,然后开端看《春秋》。
他拿着笔的手重了几分,笔尖落到纸上后不即运转,仿佛要留下一个深深的“点”,但是在他提起笔时,那笔尖又沾着纸面缓慢地划过一圈,将那第二等的“点”改成了第一等的“圆”。
他写到这一句时,也从胸中悄悄吐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