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外戚[第4页/共4页]
“是啊,大哥死了,爹也死了,冯家长房嫡支只要一个暮年跑马斗狗、吊儿郎当、整日厮混于脂粉堆里、半点儿都扶不起来的纨绔公子支撑着,恰好还是个瘸子。”冯德妃说到常日里不敢等闲碰触的伤情处,胸口闷得生疼,猛地坐起家来弯下腰狠恶地咳嗽出声。
德妃听得一笑,随她干脆。这些话瑞香三不五时地拿来讲教一番,翻来覆去地就这一套说辞,连洒扫的小宫女都倒背如流了,偏她还不自知。
冯德妃闭着眼睛缓气儿,可今个儿也不知如何了,那些昔日里死力压在心底的东西一件件全数疯魔了普通抢先恐会、挤破脑袋似得涌进脑海内里……伴随而至的是滔天的恨与怨。
本来高中探花本该是大家争相赞誉称道的事儿,可恰好到徐明涛身上确是毁誉掺半。
徐阁老眼放精光道:“皇上布了手好棋局,想来北疆将士的血书送至朝堂的时候,曹麒早已上路了,再有两三日便可归京了。顿时呀,京内里,特别是大理寺就该热烈了。”
眼看老安庆候就要点头承诺了,幸亏此时远在江宁的大舅终是顾念着自家妹子留下的血脉,吐口把嫡出的女儿许进了冯家。
再想起幼弟这些年的脱变,咳嗽声渐止的冯德妃作势今后靠,“这些年要不是轲儿晓得长进,我心甚慰,何至于能背负仇恨与热诚拖着这破败的身子苟延残喘至今?”
跟随曹家的武将人家撇嘴道,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徐明涛要不是内阁首辅之孙,他进不进得了前三甲还得另说呢?我朝向来有不成文的规定,非翰林不学士,非学士不内阁。说白了,进不了翰林院的人,这辈子都与内阁无缘,可见翰林院是清贵之极。徐明涛要不是皇后娘娘的内侄子,他能入得了翰林院?你没看阿谁结实的榜眼都被外放了知县?没有这层裙带干系,他如何能跟状元一样初进翰林院就是从六品的修撰?要晓得,按例只要状元才气被授予从六品修撰,榜眼、探花都是低了半品的编修。
“襄国公!”
江东本就读书之风骚行,文人之气浓烈,书院林立,现在又有徐家锦上添花、蕊上添珠,不说三岁黄口小儿能点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膀大腰圆的屠夫杀猪前要摆了香案念上一篇悼文、耄耋老翁当街卖柴时还不忘席地读书,就连那乞丐,自编的乞讨唱词也是朗朗上口,甚是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