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二章 钞关[第1页/共2页]
闻声这话,朱舒义都想忍不住擦擦额头上的汗。
想来想去,他还是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说法来,干脆便不想了。
“两淮盐场夙来水深,盐商借口卤耗加斤,官吏们早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了,十个盐商里有九个会贿赂官吏重斤夹带,朝廷也不会说甚么,归正银子进荷包就好。谁晓得这临清关此次却逮着这点不放,从法规上条条引来,便是叫‘大诚号’有苦也说不出,四周驰驱却毫无眉目,还不晓得是栽在了谁的手里。”
“恰是那临清关……二爷现在意指的‘大诚号’,迩来,却有整整一船盐押在临清走不开。”
顾蘩秋眉头一动,竟会扯上钞关。
朱舒义摸摸鼻子,不敢再说话。
太子现在可说是伶仃无援,朝臣和勋贵,几近没有站在他身边的,他所能倚仗的,一是银钱,二便是运气了。
倒是和他想到一块儿去了。
钞关即征税的关卡,附属于户部,税收多用以付出军事抚赏用度。多数沿着运河设立,初系以钞交税,故称钞关。
大诚号气力薄弱,本钱充裕,垂垂便做起了专营汇兑的行当来。
“可不是,”樊若江持续,“且我传闻,这一船盐还是‘借帑’来的。”
恐怕这大诚号的掌柜这些日子是连觉也要睡不好了。
朱舒义也较着感到不对劲了:“且不说‘大诚号’气力是晋商中首屈一指的,便是做盐业的,哪个不是手眼通天。吵嘴两道通吃,这一船盐如何会说扣就扣……”
“手腕也相称高深,”樊若江持续:“众所周知,近十五年中。两淮盐引,曾加斤四次,每次加斤。都不加课,此也为皇上‘恤商’之手腕。不过此中另有一项变相的加斤,即所谓增加卤耗。”
顾蘩秋还是神采淡淡的,嘴角笑意不减,“是有人想插手吧。”
这点也不止他一小我重视到了,大诚号相称于在天下建起了一个属于本身的网子来,而后能赢利的银钱只是一部分启事。他能够通过这个来做很多事情。
要说大诚号的店主,也是儒商出身,并不见很多铜臭难耐。但是当年因为娶了如许一个老婆,沈王还是一度沦为皇室众后辈的笑柄,不过他也只是个偏支的庶子罢了,世人笑两声也没了后文。谁知厥后他上头的叔伯兄弟竟连续死了好几个,阴差阳错倒让他最后承了嗣。
顾蘩秋不缺那些银子,他信赖别人也是。
“老朽也是如此猜想。二爷可知……现在运河上的钞关,但是烂的不成模样了。”
“二爷如何看?”朱舒义问他,“我们是否还要……”
顾蘩秋说:“不会。戋戋大诚号,他们还看不上眼。”
不过大诚号高低办理着的朱紫们可不管这些,他们只等着坐地分银的。
“此次您要做的事情,恐怕有变。”
食盐的征课,以引为单位。所谓“加斤”,就是增加每引的重量。太祖期间每引最多二百九十四斤,至显祖期间而达三百六十四斤。加斤而不加课,这对盐商天然有很大的好处。
乃至还牵涉到帑息。这一天下来就又不知要多少银子要打了水漂。
朱舒义接口,“太祖设置钞关旨在征收船税,只临清、杭州两关也兼收货税,皆由各差御史及户部主事监收。不知先生所指是……临清、杭州哪一关?”
樊若江看了他一眼,感喟着摇了点头。只感觉此人身上文人之气太重,看不懂主家眼色。
“快些出发吧。两日内赶到潞安府。”顾蘩秋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便叮咛他们出去。
顾蘩秋悠然说:“我可不喜好做无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