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太皇太后娘娘出事了[第1页/共3页]
幸亏赵太后和徐太后分歧。徐太后望族出身,亲手搀扶着儿子即位,是个脾气刚硬又野心勃勃的女人。赵太后虽也是官宦家出身,却并非徐家那样的大族,进宫后是以妃妾的身份渐渐爬到了后位上。比起徐太后,赵太后更善于如何活下去,如何庇护应当庇护的人。
仿佛如何选都不对。
谷雨说得对。
傅锦仪一声令下,角门上的宫人很快小跑着传话去了。和徐太后等人一样,赵太后早早地请了来,现在等在灵堂后殿里。傅锦仪悄悄等候,只是等了半晌角门上竟也没小我影,不由再令人去催。
眼瞧这位老者连句话也说倒霉索,傅锦仪眼角一抽。
将后殿封起来查赵太后的死因,岂不是更坐实了心虚的名头?
傅锦仪的内心砰砰乱跳。如许的不测当真是没有预感的,赵太后殡天,且留下了懿旨。为着全面摆设,赵太后身边奉侍的人但是比徐太后更经心,里头还安插了七八个技艺高强的暗卫,到底是甚么人能在这重重围困下,取了赵太后的性命?或者是赵太后自个儿有本事,在这么多眼睛下头举刀他杀?
傅锦仪怔怔地,她是甚么都经历过的人,到了这会儿猜也猜获得是产生了甚么。
赵太后的丈夫、儿子都不在了,在皇族里再没有亲人,只要能保着她阿谁无权无势的娘家,她是甚么都肯做的。再则她又是个淡泊性子,顺天应时地把徐策推上皇位,对她来讲没有甚么坏处,又何必顾虑呢?
礼亲王、醇亲王、康亲王三位,虽不如方才那位老郡王辈分高,却都是皇族宗室里职位最高的几位。礼亲王和康亲王是承乾帝的亲兄弟,醇亲王虽不是,因着几次夺嫡站对了处所,承乾帝和靖康帝都对他礼遇有加。更有……醇亲王的半子是边关大将,只是一向未曾回京罢了。
可再如何本分,赶上改天动地的事情,还少不得……
重华宫缟素惨白的后殿内,十几个女官、军人战战兢兢地跪了一地。那无端非命的赵太后,枯瘦的身子上套着红色蜀锦华服,闭目躺在海棠雕花大床上,若不是胸口那柄镶嵌了八十一颗祖母绿宝石的藏刀斜插着,一打眼看去还觉得只是睡着了。
“太皇太后娘娘……”女官只喊了一声儿,余下的话却如何都说不出来。
可如果不翻开……
现在一口咬定徐策是先帝的私生子、林漪澜又是先帝私底下宠幸的,固然惊世骇俗,却也在道理当中!
“这枕头上有一封懿旨!”混乱当中,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声。傅锦仪伸手拿上了,只见真是一卷懿旨,是上好的丝帛制成,上头用火漆封了。
那上头的话,多数不是甚么好听的。因为如果赵太后顺服她,支撑徐策登基,她大可不必死在这儿,该当风风景光地端着架子至灵堂前,亲口宣布她的决定。但是,人既然死了……
老郡王浑身颤栗,那可不是吓得,是气得。他捶胸顿足道:“李氏皇族子孙不肖啊!”
老郡王面色惨白,气愤道:“承乾帝此举实在令皇室蒙羞!这的确是……”
傅锦仪捏紧了手指。
如果换个旁人,本没有如许肮脏的名声,突然谎称是皇室的私生子,天下人多是不信的。可这事儿放在徐策身上,恰好叫人不得不信了!
她此前一向没有想到,林漪澜用本身的名声作为筹马,究竟能换来甚么。
“既是太皇太后留下来的旨意……”傅锦仪手持懿旨回身,看向门前门外的人群,迟缓道:“我虽是新君正室,本日也身着凤袍站在这儿,倒是不敢自个儿翻开这道旨意。一则我年青,辈分小。二则我并未行册封大典,现在身边人也只敢称呼我做‘殿下’,不敢称‘皇后’。还请礼亲王、醇亲王、康亲王几位殿下上前,亲身翻开这道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