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倒V)[第1页/共3页]
年富望向面露绝望之色的年禄道,“回府筹办一下,本日去朱老先生府上拜见。”年富携妻负子,叩响朱轼府中大门,老管家朱福欣喜将之引进内院。紫藤树下,老太太翘首以盼,瞥见张使君怀中睡得苦涩的幼儿,一时竟是爱不释手。老太太视张使君如亲女,联袂相扶走进屋内,布道相夫教子之贵重经历。
走出良辰堆栈,等待一旁的年季道,“李维均昨夜便分开都城,现在怕是已出京畿重地。丰年兄这把火在前面烧着,不出半月,定然颤动朝野。”年富淡笑,“水至清则无鱼,浑水才好摸鱼。”一旁年禄镇静的摩拳擦掌,“少爷,我这位鲁兄苦主甚么时候再出场?”年季无语,“你觉得这是在唱堂会?!此事可一不成二,不然画蛇添足,反倒会授人以柄。”
在朱轼府上用过晚膳,目睹着暮色渐沉,老太太催促道,“老爷别拽着富儿念叨了,夜色已沉,太晚出门惊着孩子。”朱轼起家丁宁道,“通政司执掌天下文书奏本,当谨慎处置,朝中党派之争,永不成牵涉此中。”
只听鲁姓男人感喟道,“季兄有所不知,康熙初年静同里大旱,荒废种田千顷无人耕耘,我等罹难幸运存活之人辛苦劳作,得天之幸,来年歉收,鲁姓一族才得以香火秉承。只是大灾一过,离乡避祸的原著之民回籍,见那曾经满目疮痍,现在阡陌纵横,稼轩肥饶,便起了谋夺之心。不幸我鲁姓一族本迁徙之民,一无地契,二无人脉,只能眼睁睁将辛苦开垦的良田千顷拱手相让,沦为耕户。因无户籍出身,我鲁姓一族子嗣永无插手科考资格,一世人生再无出头之日!”
年富无法,“甚么事情都瞒不过先生。”年富从怀中取出那份血字诉状递于朱轼手中,朱轼一目十行,端倪深锁,“朝廷对此事隐而不发,非是因为宁州那二十余万客民没法安设,实则怕激发朝中新一轮的满汉之争。自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个小小州府何况如此,更何况泱泱一大国。”
朱轼不觉得忤,慈蔼道,“为人父母与孩子取名天经地义,你无需惭愧。”一旁老太太亦是仓猝点头,恐怕使君心生惭愧。张使君螓首,将一张红色名帖递于朱轼手中,“夜深露重,请二老先回吧。”
只听季姓男人铿锵道,“即使因僭越连坐开罪,能换得下一代静同里人之合法身份,虽死无憾矣!”季姓男人话锋一转,抬高声音说道,“鲁姓一族万人余众,若能连合分歧,众志成城,虽僭越上报,但是法不责众,尔等所求并非分歧常情、不循理法,以是胜算极大。”
年富神情恭敬,“门生记下了。”二老将年富一家送至府门外,张使君度量婴孩游移着几次想开口,年富淡笑,“既然决定了,就去做吧。”获得年富的首肯,上了马车的张使君抱着婴孩又走下了马车,朝着站在府门外遥遥相送的二老盈盈佩服,“使君率性,私行做主给一鸣想好了学名。”
说完竟是泣不成声。季姓男人蹙眉,“可曾上报官府?”鲁姓男人苦笑,“知府刘大人素有彼苍之名,为我等他乡之民驰驱繁忙,何如势单力薄,反招人诬告弹劾,恐怕今后前程尽毁!”季姓男人气愤击掌道,“岂有此理!鲁氏一族虽为迁徙之民,却在大旱之年全纳朝廷赋税,开荒拓土,广牧良田,虽无静同里人一纸地契,却有静同里人之实至名归。鲁兄莫担忧,持续联名上禀,静同里一乡不管,一县不管,一州府不管,莫非全部朝廷都没有管他一管的人吗?!”此番话掷地有声令屋内听壁角的伯叔叔侄二民气潮彭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