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十四章[第1页/共4页]
李绾惶恐道:“老爷说得极是。”
李绾凑到高展明身边看了眼,道:“《艺文志》你畴前没看过吗?”
高展明不知李绾靠近,吓了一跳,忙放下书向他施礼:“恩师。”
高元照一口气说了很多,便觉有些口干舌燥。他喝了口茶,润了润唇,接着道:“就因那些轻浮的进士们频频出言冲犯,本日在宫中,太后他白叟家大发雷霆,说要劝圣上拔除科举取士。我还劝她,现在天下人已说我高家擅权,若当真废了科举,还不知天下读书人要如何戳我们的脊梁骨。太后她白叟家说,科举取士,本来的企图是好的,可却不免形而上学,选出些书白痴来。更何况,科举取士,不重德行,也有那知识赅博却不孝不仁之徒当选,反倒成了朝廷的笑话。还不如前人察举孝廉,提拔那些孝有信义廉耻而通经者入朝为官。”
迩来京中非常风行女伎骑射抱球的归纳,高展明听闻高华崇和几位后辈也都喜好,是以又让引鹤叮咛刘大去请一支京中最驰名的女伎于当日到京郊演出,包管将那日的宴席办的绘声绘色。
李绾道:“好孩子,你接着看吧。天气不早了,我要去安国公那边述职。你看完后,就燃烧火烛,锁上门,本身归去吧。”
高元照又喝了口茶,不紧不慢道:“我这宗学当中,除却我们高家宗室后辈,也有一些信赖我为人的,将后辈送来宗学读书,少不得是些达官朱紫之子。现在他们中有些人年龄也不小了,是该成人的年纪,你在学中教书,我想听你说说,有哪些后辈是有真才实学的?”
高元照道:“我不瞒你。本日太后也非常忧心肠与我提及,我们这一辈毕竟年龄已高,治国大事,迟早是要交给年青人的。只是现在天下狼籍,灾害比年,朝中党派之争又不竭,不知这些后生长辈们有没有一个堪当大任之才?”
李绾离了高展明,便仓促向国公府赶去。本来每月月初之时李绾才会去安国公府上述职,但是本日安国公却主动派人来召他,他不知安国公究竟有何筹算,到了时候,就赶紧赶去。他赶到的时候,安国公高元照已在书房里等着他了。
李绾笑道:“你倒看得当真,心无旁骛啊。”
李绾忙道:“这些后辈中,还属子辉功课最好。”实则这些年青后辈们生来繁华,便是不尽力读书,将来也是出息似锦的好日子,是以又有几个至心向学?而他们的父母又因事件繁忙对他们疏于管束,教养他们长大的主子、西席没几个真正敢管这些含着金汤勺出世的后辈。是以这些后辈骄奢淫逸、声色犬马,委实不堪重担。只是高华崇毕竟是高元照的嫡子,只怕本日高元照寻李绾来,也就是想让他出面保举高华崇,为高华崇铺路,那他也只要顺着安国公的意义说话了。
这日早晨下了学,高展明又去李绾处看书。全部书架的经史子集里,高展明抽了一本《艺文志》翻开。看了两页,他忽见页脚有标注。那标注笔迹遒劲,气势如虹,一看便是出自名家之笔。高展明盯着看了会儿,感觉那笔迹有些眼熟,仿佛在那里曾见过。
高元照慨然,道:“你这话说的深得我心。有些话我不便说与别人,只怕叫故意的听去,又在背后编排,只说我们这些徒蹑虚职的大门大户架空他们出身豪门的漂亮人才。只因你是亡妻的表亲,我本日才敢向你说内心话。我们这些人,蒙祖上庇荫,在朝中确切得了一二便当,这是实话,我也不好昧着知己否定。就因为这些,我对那些科举出世的士人也一贯恭敬,毕竟他们是靠着本身的本领入朝为官的。但是我对他们恭敬,他们却并不恭敬我们。我曾看过几篇那些士人写的弹劾文章,竟称我们这些世族是……是朝廷的沉痼积弊,他们倒有矫世变俗之志,要窜改我们这些积弊!我说句不好听的,就以我们高家为例,他们也不想想,我们当然是有祖宗庇荫、有天恩加身才有现在的繁华繁华,可这人间贵胄大户莫非只要我们高家一家不成?若没有真才实学,我们也坐不到现在的位置。那些举子自称读了很多圣贤书,却连我这粗人也晓得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他们不从本身身上找原因,却怪我们挡了他们的路,岂不是笑话?祖宗繁华,于子孙而言,即便不是福泽,也千万不该是罪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