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姑姑们[第2页/共2页]
内里北风砭骨,屋子里燃着熊熊的炉火,大师大声谈笑着,热烈的连远处的人家都听的见杨家老宅传出的欢笑声。是啊!杨家的这个春节,另有甚么不高兴,不热烈呢?姑姑们恨不得让统统的人都晓得她们的高兴。这些年艰苦的糊口,家里压抑的氛围,仿佛一下子就跟着旧岁一起撤除了。
杨小贝在浦海呆了十多年,固然是在后代,但是编编地名、根基环境还是没题目的。家里人向来没有去过县城以外的处所,再加上一个实在存在的知青,故事编的还挺美满,家里人也都等闲地信赖了。
直到半夜已过,迎新年的鞭炮响起来,大师才惊觉已经那么晚了。爷爷发话让姑姑们先回家去,初二带上孩子们一起来热烈。小妹刚返来,路上也累了,先去歇息,二伯、大伯和爷爷一起守岁到天亮。杨小贝也差未几两天没有歇息了,这会儿镇静劲一过,也是困的上眼皮打下眼皮。撑着送走姑姑们,一头倒在枕头上就睡着了。
一夜好睡,等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大年月朔早上了。不晓得几点钟,杨小贝懒懒的呆在被窝里一动也不想动。床是明天姑姑们铺好的,被褥下来垫的是稻草,爷爷亲身铺的又厚又平整,睡起来比甚么席梦思舒畅多了。稻草固然看上去很便宜,但铺床的话柔嫩、和缓。只是过一段时候需求改换,平时的时候要常常翻出来晒。老百姓都是很会过日子的,在这个资本匮乏的年代,在自家没有地盘,没有充足的棉花做被褥的环境下,总能找到替代品,让日子过的好一点。
之前听爷爷讲过,在知识青年下乡的年代,村里也分来两个知青,就是从浦海过来的。但是他们呆了没几年就回城了,爷爷都是把这两个青年的故事讲了好多次给她们听。俄然来到乡村的他们连麦子和稻谷都不熟谙,还奇特田里的草如何长的那么多。叫他们到田里除草,教了好几遍还是傻傻分不清楚,把稻谷当杂草拔了。把出产队长气得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