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朕要打仗[第3页/共3页]
加上慕强心机,对归附大明更是毫不架空。
他吁了口气,轻声自语:“所谓局势或许我没法窜改,不过保下这部书还是能够做到的。”
夏原吉看在眼里,疼在内心,多次上奏朱棣先把修书停了,朱棣果断不允。
李青好笑点头,都这个年龄了,道衍还能有如此精气神儿,实在难能宝贵。
李青沉吟道:“皇上,交战安南有甚么难处无妨说说,大师集思广益,也许能处理皇上的顾虑。”
要晓得,史乘不但官方修,官方也有很多饱学之士,暗戳戳的修史,而后一代代传播下去。
朱棣瞪了他一眼,“朕问你,宝船出海是不是得沿着海岸线走?”
……
这些书要么是失传后,被清朝从《永乐大典》中摘录出来的;要么是修大典时才浮出水面,传播后代。
偶然朱棣被吵烦了,就派夏原吉再去浙西监督抗洪事件,弄得老夏一点儿脾气都没有。
因为这期间的书,不像后代那般,固然印刷术已经提高,但敝帚自珍的征象太严峻了,很多书都是孤本,并未获得传播。
“呃……”道衍讪讪道,“贫僧的确修行不到家,以是才更要刻苦。”
朱棣好面子,却也不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一番考虑过后,折了其中。
群臣不允,称:天朝上国有容乃大,不该为了好处得失,将人拒之门外,只要人来,随时欢迎。
一来他的人丁比较多,几近是大明的非常之一,二来他离大明远,这一招就行不通了。
道衍苦笑:“要好久。”
修书的总人数,已达到可骇的三千人,都是饱学之士,且字儿写的相称都雅的人。
比拟官方的政治精确,他们的实在性更高。
这期间没有文娱腐蚀,前人早睡夙起,特别是这些读书人,个个好记性,背个文章并不难。
“甚么事儿啊?”
李青怕这些人,今后动不动就来个朝贡,薅大明羊毛,便建议朱棣,对朝贡做出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