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明文坛沸腾[第1页/共3页]
短短一日,在醉仙楼的造势,以及当晚客人的推波助澜之下,《赠·婉灵》遍传京师。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
乃至跟教坊司,也能掰掰手腕。
有了诗词加持,更让人感觉不成方物。
毕竟下到文人士子,上到翰林学士都说是在称道大明,如果辩驳,弄得跟他没文明似的。
“是,奴婢遵旨。”
“父皇,诗词讲究的就是含蓄,这首词到处都对得上,必定是作词之人成心为之。”
名流效应,初见效果。
朱标把诗词递给朱元璋,“父皇你看最后一句,不幸总被腰肢误!
浅了,格式浅了啊……
他有文明,但未几。
“标儿,你看看这首词。”
世人一怔,旋即如有所思,重新解读。
婉灵的身价猛增,终究停在了550两代价。
究竟是如何的女子,才会让那位‘李先生’欲赠浑无语?
鸨儿乐得合不拢嘴,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把的银子滚滚而来。
一名二十出头,器宇不凡的男人起家,“鄙人觉得,李先生的这首词,大要看是在夸奖婉灵女人,但实际上是在说我大明!”
就如超市促销,吸引来的主顾,并不必然会需求促销的商品,但来都来了,多少会买些其他东西。
妙就妙在,被这么一解读,竟毫无违和感,到处对的上。
“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色彩如灰尘。”一年青公子口中呢喃,“妙哉,妙哉……”
“呵呵……”朱元璋欣喜的笑了,“还是标儿考虑的殷勤,就按你说的办。”
诗词歌赋也能来上两首,但毕竟不算善于,这首诗词究竟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义,他读不出来,却也不好直接驳斥。
风花雪月,风骚佳话,本就是一大谈资,出来混要的就是个脸面!
朱标接过读了一遍,大为赞叹:“此人才情当真人间罕见……”
可往深条抱负,又似暗指大明建国十五年,另有很多不敷之处,另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只要将名誉打出来,还怕没客人来?
劈面吴娘夸善舞,不幸总被腰肢误。”
比前天八皇子哄抬物价下,还高了50两,几近是婉灵平时入幕之宾的三倍。
婉灵的感化就是进步品牌代价性,走的是高端线路,而真正走量的还得看头牌、前堂、后院的那些尘凡女。
以往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根基没人出价了,可眼下出价的却大有人在,都想一睹才子芳容。
朱标欣然道,“若他真有治国安邦之策,对大明江山社稷来讲,也是一大幸事,反之,可略加惩办,让其收起傲气,放心读书,今后亦可为国效力。”
那人既如此说,必定是有公道的战略,起码是他以为公道的,父皇不若将此人召进宫,考教一番。”
一群饱读诗书的老学究,又是一番深度解读,拍案叫绝。
清倌人流拍,这是醉仙楼从未有过的事情。
唐诗、宋词、元曲,大明立国十五年,却还从未呈现过这类高水准,具有代表性的诗词。
一曲舞罢,出价者络绎不断,瞬息间就到了300两,远远超出平常。
镇抚司。
一树亭亭花乍吐,是否暗喻暴元入驻中原,在接受百年之苦后,现在终究枯木逢春?
朱元璋缓缓点头,冷着脸道:“也就是说,此人真是借赞艺伎之名,暗喻映照大了然,好大的胆量,来人……”
世人几次吟诵,越品越有味道,同时也对那位婉灵女人更加神驰。
……
不怪他们如此,前人,特别是文人,最喜好的就是暗喻映照,骂人听着都跟夸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