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明文坛沸腾[第1页/共3页]
“无需说甚么才情,你看看翰林院的注解。”朱元璋道,“咱感觉有些过分化读了。”
乃至于,秀湘一曲奏罢,竟无一人出价。
就如超市促销,吸引来的主顾,并不必然会需求促销的商品,但来都来了,多少会买些其他东西。
略一思考,她便明白过来,朝主子儿道,“去让婉灵下来舞上一曲。”
婉灵的感化就是进步品牌代价性,走的是高端线路,而真正走量的还得看头牌、前堂、后院的那些尘凡女。
“发了,这下要发了。”
当然,她本来也没筹算单靠婉灵一人赢利,只是借着婉灵的名誉吸引更多的客人。
诗词几经转手,最后连同译文,由翰林院几位大学士,连名呈送到了朱元璋的御案前。
有人吟诵两首诗词,两相对比,不管是辞藻,还是意境都难分高低,不由更是赞叹。
短短一日,在醉仙楼的造势,以及当晚客人的推波助澜之下,《赠·婉灵》遍传京师。
文人士子,才子才子,莫不赞叹,乃至轰动了翰林院。
劈面吴娘夸善舞,不幸总被腰肢误。”
“诸位!”
鸨儿乐得合不拢嘴,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把的银子滚滚而来。
“小桂子,去镇抚司传咱的口谕,让毛骧明日一早,务必把人带到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色彩。
一群饱读诗书的老学究,又是一番深度解读,拍案叫绝。
一时候,锦衣卫密探齐出,满城找寻李先生。
一名二十出头,器宇不凡的男人起家,“鄙人觉得,李先生的这首词,大要看是在夸奖婉灵女人,但实际上是在说我大明!”
台上的清倌人已沦为绿叶,动听的琴声更是无一人理睬,都在品读这首词。
名流效应,初见效果。
朱元璋一边读,一边看着翰林学士的注解,诗词短短数十字,译文却高达三千,乃至轮作者作词时的表情,都给写出来了。
有了诗词加持,更让人感觉不成方物。
比前天八皇子哄抬物价下,还高了50两,几近是婉灵平时入幕之宾的三倍。
究竟是如何的女子,才会让那位‘李先生’欲赠浑无语?
他目光亮亮,“这首词…和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意境涓滴不亚于长恨歌。”
李先生大才啊~!
“哦?”朱元璋惊奇道,“你也感觉是如许?”
“我亲身去说。”
朱元璋缓缓点头,冷着脸道:“也就是说,此人真是借赞艺伎之名,暗喻映照大了然,好大的胆量,来人……”
朱标低头又看了一遍译文,很久,才开口道,“或许有点过分化读,但方向上绝对没错。”
唐诗、宋词、元曲,大明立国十五年,却还从未呈现过这类高水准,具有代表性的诗词。
朱标把诗词递给朱元璋,“父皇你看最后一句,不幸总被腰肢误!
清倌人流拍,这是醉仙楼从未有过的事情。
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色彩如灰尘。”
毕竟下到文人士子,上到翰林学士都说是在称道大明,如果辩驳,弄得跟他没文明似的。
朱标欣然道,“若他真有治国安邦之策,对大明江山社稷来讲,也是一大幸事,反之,可略加惩办,让其收起傲气,放心读书,今后亦可为国效力。”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
鸨儿晓得,醉仙楼能不能再进一步,就看今儿了。
毛骧接到圣谕,当即行动起来,为表正视,直接把手头上的锦衣卫全派了出去。
凌波微步,纤腰欲折,娇而不媚,隔着轻纱更增昏黄美感,大堂氛围燃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