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使臣朝贡[第2页/共3页]
有朝廷的官员,有官方的饱学之士,采办册本、清算归纳、定稿……忙的不成开交。
顿了顿,夏原吉又道,“以疏为主,以堵为辅,两相连络,方为上策!
“臣在。”
然,若只是纯真的修书,并不敷以表现皇上雄才伟略。”
文明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度的首要性不言而喻。
待解缙等人分开,朱棣淡淡道,“此人恃才傲物,戋戋一个内阁成员,竟走在尚书前头,实在高傲,纵有才调,却不堪大用;
朱棣脸一板:“君王赐不成辞!”
这些小国,有的从汉唐就开端跟汉人打交道了,深知汉人最重视礼节,是以,在朝贡之物上,都下了血本。
大明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朱棣身为帝王,天然高兴,大摆筵席,接待来使。
好天子分仁君、圣君,仁君利在当代,圣君功在千秋;朱棣无疑是后者。
使者心中一凛,赶紧解释:“大天子陛下息怒,海寇之事,小臣也有所耳闻,但他们和我们没干系啊!”
李青忍着笑,心道:“这个大饼,漂洋过海也得喂到足利义满嘴里。”
朱棣道,“赋税不是题目,早一日处理水患,早一日解百姓危难,规复活产。”
朱棣错愕,他还没画饼呢。
“朕正要说这个事儿呢。”朱棣道,“你去再跑一趟,尽快处理此事,赋税方面尽可放心,朕尽力支撑。”
“嗯,瓷窑已经建好了两个,茶叶的事夏原吉也落实下去了,今后的茶叶由朝廷专营,与盐一样。”
当然,此中也有很多是大明的海盗,究竟上,太祖天子固然禁了海,但官方海上互市者未曾断过,无他,好处太大了;
“皇上圣明!”世人齐拍马屁。
朱棣欣然道:“本年年底宝船便能造好,届时海运一开,国库便能充盈起来。”
李青固然晓得这部书修下来,耗资弥巨,内心倒是相称支撑。
朱棣为莫非:“这个朕自是情愿信赖,就是怕到时候误伤了你们,毕竟大明的将军、兵士,可分不清这些,万一……”
“臣遵旨。”世人施礼辞职,解缙有些失落。
等朱棣慷慨陈词完,李青拱手道:“皇上,臣有本启奏。”
“朕要修的是一部巨着,一部彰显国威,造福万代的书;
继朝.鲜以后,暹罗、琉球、日本(就不加标记),前后前来朝贡,与大明建立宗藩干系。
另一边,龙江船厂也获得严峻服从,一艘艘堪比小航母的巨舰,前后完工,下水试航。
……
顿了顿,画饼道:“如果你们做得充足好,朕会在海面通畅后,加大与你们的贸易,华丽的丝绸、精彩的瓷器、醇香的茶叶……都会插手贸易行列;
不过……这要动用十几万人,破钞的财帛也相称惊人。”
“这话也有事理。”朱棣沉吟半晌,点头承诺,“不过,抄本必然要说明出处。”
“儿臣记下了。”小胖点头应是。
“小臣遵旨。”使臣连连点头,难掩忧色,拜道:“大明大天子陛下圣明啊!”
不过修书属于文明传承,足以影响千秋万世,从长远的目光来看,不管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夏原吉满脸痛苦,好不轻易搞些钱,皇上又要大手大脚地花,他那里受得了。
朱棣欣然应允,令人筹办丰厚菜肴。
以官员为媒介,传播到官方,让这部绝代奇作,以这类体例保存,才是上上之策。
结束完一轮敬酒,朱棣朝李青笑道,“看着吧,用不了多少年,大明的藩属国将会数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