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长生:我在大明混吃等死的那些年》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106章 于怼怼[第2页/共3页]

“刘侍郎,看啥呢?”

于谦举头挺胸,从文武百官留出的通道走上前,长长一揖,“皇上,臣觉得,百姓迁徙无益有弊,利大于弊!”

“于谦……”

“侍郎可知,诽谤圣上名誉是何罪名?”

“如此,多谢了。”于谦起家作揖,回身就走。

“都给事中貌似没有进殿的权力吧?”翰林学士嘲笑,接着,拱手道:“皇上,于都给事中逾矩了。”

唐时,人丁南迁还不假,但那是因为安史之乱;

吏部员外郎嘲笑调侃:“为了宦途亨通,只知恭维阿谀,全然没了文人风骨,枉读了圣贤书!”

群臣谢恩起家,悄悄地听着皇上巴拉巴拉,个个一头雾水,不知天子这是要闹哪样?

“众卿平身。”

京官都是能够上朝的,但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站在殿外,于谦是正七品,这京官中几近是垫底的存在,即便站在殿外,也是靠后的那种,底子听不到朝堂内的动静。

吏部侍郎:(?`?Д?′)!!

六部尚书一言不发,吏部、刑部两个侍郎说了一嘴后,也冷静回班,把舞台交给上面人。

诸位可知,‘南腔北调’的出处?

有点意义……朱棣来了兴趣,托着下巴看好戏。

不处理题目,只处理提出题目的人……于谦难掩喜色,当即反怼:“你是大明的官员,我也是大明的官员;你是皇上的臣子,我也是皇上的臣子;你能上朝,我也能上朝;

吏部侍郎一呆,他没想到于谦敢这么顶撞,一时候有些恼羞成怒,“于都给事中,你可知诽谤上官名誉是何罪名?”

言语间的威胁不言而喻,妥妥的以势压人。

他再也听不下去了,朗声开口:“启禀皇上,臣有本奏!”

“不成粗心。”刘侍郎小声道,“你看站在最前面的阿谁,是都给事中,并且还是兵部的,会不会是李青那厮没憋好屁?”

于谦越听越感觉不是滋味,这些人张口杜口天下百姓,却说的都是些冠冕堂皇的话,没有一句说在正题上,更无人说若那边理题目。

王侍郎不觉得意,“不过从七品的给事中罢了,管他呢。”

莫非,为了国库能进步一丁点儿赋税,就不顾苍存亡活吗?”

蹇义就是个和稀泥的,还是老神在在,假装没看到。

“好吧!”朱瞻基揉了揉肚皮,抱怨道,“这么大的国策你如何不早点说?”

李青发笑道,“我本来想着先让他们脱手,然后见招拆招,只是先告诉你一下,谁晓得于谦这么急,行了,从速去忙吧,改天补上这一顿。”

“你们?”吏部侍郎淡淡道,“你说的这个你们,也包含本官了?”

吏部侍郎乞助无果,但也不想就此打住,如果被一个七品都给事中给轰下台,那今后也不消混了。

“子曰:以百姓心为心;皇上这么做,可曾想过百姓心?”

“不错。”礼部郎中开口道,“你是言官,当直言、敢言,而非曲意巴结圣上,导致皇上铸成大错!”

元时,长江中下流百姓,迁徙至两广、湖.南、福.建等地……”

这也是于谦要求上殿的启事。

“你……”礼部侍郎恨恨一甩衣袖,“百姓安居乐业,若强迫履行,无异于暴政!”

但于谦底子不惧,点头道,“不错!”

朱棣挥一挥衣袖,坐于龙椅上,淡笑道,“永乐米颠末试种,在北方的产量涓滴不亚于南边,永乐豆在北方长势也极好……”

于谦考虑了一下说话,开口道:“南边比北方富庶,人丁也比北方多,这是不争的究竟;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