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价值一栋楼的面试[第1页/共4页]
颜执圭问,“《资治通鉴》可否?”
颜执圭随便翻开一页,“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杀伤不成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觉得戏。所过郡县,赤地无馀,春燕归,巢于林木――此段话,出自哪一卷、哪一年?”
夏宗周为表公道,闭着眼睛翻了一页,然后念,“辛卯,上曰:“朕于戎、狄以是能取前人所不能取,臣前人所不能臣者,皆顺世人之所欲故也。昔禹帅九州之民,凿山槎木,疏百川注之海,其劳甚矣,而民不怨者,因人之心,顺地之势,与民共利之故也。”
此中一个秃顶老头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请自我先容。”
端木赐点头,“必然。”
端木瑾回声而答,“此段笔墨出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
端木赐筹办招聘这所大学的讲师职务,详细大抵是中国说话文学系,如果感觉这个称呼太高大上看不懂,那么也能够换一个浅显一点的说法――中文系。
他倒是不晓得,“孔子困乎陈蔡”这件事不但是端木赐切身经历的,并且还是他一手挽救的。当年孔子被人围困在陈、蔡之地,七日未进米食,如果不是他端木赐千里迢迢去楚国说动楚王派兵来救,恐怕后代就没有这个贤人了。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象曰:损,损上益下,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端木赐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篇,晦涩非常,一些没有精研过易经的老传授乃至底子听不懂他在说些甚么。
――她给黉舍捐了一栋楼……
……
端木赐坐在椅子上,双手扶膝,身子微微前倾,“鄙人虽是学医,但是家学渊源,于国粹一道自傲也有些成就,情愿接管各位先生的考校。”
求保举……求保藏……
颜执圭擦擦额头上的盗汗,端木赐连易经都能这么熟谙,这是他所千万想不到的!遐想当年他年青的时候,连读《易经》的资格都没有,还在看《论语》入门呢!遑论熟知如此?
“《论语》微子第十八――”
端木赐点头,“请说――”
很有古风的问答,再加上面前这个年青人的中山装和极其高古的气质,一下子就把各位传授拉回到了民国的期间,仿佛坐在面前的是一个“五四”前驱。
如果说海山是一颗灿烂的东方明珠,那么海山大学就是这颗明珠上最动听的一抹光彩。
读罢,掷书问道,“此一段出处何解?”
中间的一个老传授眉头一皱,低声提示道,“这是中文系,不是汗青系!”
端木赐点点头,“能。”
端木赐脊背一挺,“敬告各位先生:鄙人端木赐,肄业于美国哈佛医学院,受导于高利・昆曼传授,毕业成绩a+,为积年同窗之冠――自认足以担负贵校讲师一职。”
端木赐用他的真才实学博得了老先生们的尊敬和承认!
天纵之才啊!
颜执圭看着端木赐,俄然叹道,“后生可畏啊。我昔日读书,常见前人游戏,指着书架,便知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我向来不信,觉得是前人大言夸大。然今见此事,方知前人不欺我也。”
ps:第二更。
端木赐持续说道,“《吕氏春秋》记录: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论语》也有言: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矣。”
因而夏宗周率先开口问道,“公元前489年,孔子在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