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长安十二时辰(上)》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1章 巳正(1)[第3页/共4页]

门口守着一个大鼻子胡人,恰是曹破延的十五个伴当之一。他背靠木门,不时低头去玩手腕上的一串木珠,显得心不在焉。崔器预算了下弩箭的间隔,如果真要脱手,他有信心在十个弹指以内破门而入。

“哎哎,没有,不过……”

老吏问了几个简朴的题目,曹破延一一答复。他的唐话很生硬,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词,脸上一向冷冷的没有笑容,完整不像个贩子。老吏重视到,这家伙在答话时右手老是不自发地去摸腰间。这是握惯兵器的行动,可惜现在他的腰带上只要一个空荡荡的小铜钩。

抓住木简的是个身材高大的虬髯大汉,此人胳膊粗得像一道梁木。他接过木简,敏捷扫了眼上面的号令,精力一振,立即转头大吼道:“全部调集!”

幼年者微一侧头:“徐主事,那四周有甚么修建?”

这是最后一批在上元节前到达长安的胡商队。他们从悠远的拂林、波斯等地解缆,日夜兼程,就为了能赶上这个长安最首要的节日。要晓得,从今晚开端,上元灯会要持续足足三夜,大唐的达官朱紫们花起钱来,但是毫不手软。

至此,丙六货栈与西市完整隔断。

“这些家伙很严峻。”老吏暗自做出了判定,提起笔来,筹算在过所上批上一个“未”字――意义是这个商队身份存疑,得由西市署丞做进一步勘验。可笔未落下,却被一只大手给拦住了。

蜘蛛网一层层地飞速编织着,一支利箭直刺而去。

老吏不由得皱起眉头,细心打量面前这位胡商。曹破延约莫三十岁,高鼻深目,肥胖的下颌留着一圈硬邦邦的络腮黑胡,像是一把硬鬃毛刷。如果算上他头戴的白尖毡帽,整小我得有七尺多高。

过了槛道,劈面是一个宽广的十字路口,东、南、西、北四条宽巷的两侧皆是店铺行肆。从绢布店、铁器店、瓷器店到鞍鞯铺子、布粮铺、珠宝饰钿铺、乐器行一应俱全。这些店铺的屋顶和长安修建不太一样,顶平如台――倒不是因为胡商思乡,而是因为这里寸土寸金,屋顶平阔,能够堆积更多货色。

这份过所本身无懈可击。申请者叫作曹破延,粟特人,来自康国。此次来到长安一共带了十五个伴当、十五峰骆驼和一匹公马,照顾的货色是三十条羊毛毡毯和正色皮货,一起关津都有守官的勘过签押。

崔六郎一边走着,一边为客人热忱地先容长安城里的各项掌故。曹破延摆布扫视,眼神始终充满警戒,如同一只未熬熟的猛鹰。周遭马骡嘶鸣,车轮辚辚,过往行旅都在仓促赶路,没人留意这一支小小的商队。

殿内的氛围一下子被这条传文给挑动起来,统统人的视野都投向沙盘。

题目不在过所,而在货色。

幼年者打断了他的滚滚不断:“这十六个货栈,四周可有出口?”

“崔六郎?”

楼下早有一名高壮的通传接住木简,一起快跑,送入三十步外的一座轩敞大殿。大殿正上方高高悬着一块金乌黑木匾,上书“靖安司”三字楷书,书法丰润饱满,鲜明是颜真卿的手笔。

崔器半蹲在丙六堆栈四周一堵土墙的拐角处,摘下胸前护心镜,挂在横刀头上,谨慎地朝外伸去。借着护心镜的反光,他不必探头也可看清火线状况。

曹破延并不晓得,他和崔六郎的这一番小行动,被不远处望楼上的武侯尽收眼底。

出于安然考虑,统统贩子的随身利器在进城时就被城门监收缴了,要出城时才会交归。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