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 布局[第3页/共6页]
“你总算明白一点了。”荀彧对劲的点点头:“不过这仅仅是一个方面。”
“不错,皇家是根子,以是换个姓来做天子,也不过是在老路上再走一遍罢了。”荀彧点点头,慎重的说道:“而这个代价就是,天下大乱,百姓展转沟壑,生不如死。胜利者明天夺了别人的江山,迟早也会被人夺了江山,明天欺负了别人的孤儿寡母,迟早本身家的孤儿寡母也会被人欺负。”
“呵呵呵……”荀彧笑了笑,不觉得然的笑道:“他如果要取我的性命,何必比及现在,当初让我吐血死了不是更便利?这些年我和他吵过无数次,有几次乃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过,他也没有对我倒霉,现在又何必动手,这一点你不消多说,我信赖他,就象信赖你一样。”
“喏。”荀恽精力一震,赶紧起家,仓促的出去换了杯新茶来,恭敬的递到荀彧的面前。荀彧接过来呷了一口冒着热气的新茶,悄悄的吐了一口气,扫了一眼荀恽笑道:“长倩,你想必晓得,我荀家不是那种以经学传家的,你曾祖季和公(荀淑)固然学问博识,但是并不好章句,在儒者当中并无甚名声,不过因为家富资财,为州里称雄。”
“又不是辩论学术,有甚么挡不住的。”荀彧笑笑,“官员首要比的是政绩,是对民生的改良,而不是他学问有多好。孔文举学问好,但是他把北海管理得如何样?他啊,如果迟生十几年,倒是能做个大儒,在襄阳学院、长安学院做个博古通今的学者。至于仕进吗,他就差得远了。”
这个动静差点让荀彧崩溃,莫非真是天命,大汉的火真要灭了吗?他在绝望当中度过了几个月的光阴,真恰是心如死灰,也恰是这个时候,他才气静下心来去看襄阳的新政,才气置身事外的思虑各种事情,才气终究破茧而出。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模糊发明了曹冲真正的企图。
荀靖是名声,虚的,荀爽是学问好。他曾隐于汉水之滨十几年,不过他在汉水之滨可不是一门心机研讨书上的死学问,他研讨的是治国之道,他当时对汉室已经落空了信心,要不然厥后也不会去应董卓的征辟了。而担当了他的学问的,就是从伯荀悦。
“六国……”荀恽脱口而出,随即一想,父亲想听的大抵不是那些俗套虚文,他想了想说道:“六国固然人丁总数比秦多,边境也比秦大,但是他们力不能往一处使,不但不相互救济,反而相互掣肘,中了秦的合纵之策,这才被秦一个个的蚕食掉。”
“你从祖慈明公在汉水之滨的时候,曾与承平道的张角会过面,切磋过天下的局势。”荀彧轻声说出了一个让荀恽大吃一惊的事情,他看了一眼瞪大了眼睛的荀恽,接着笑道:“你从祖和张角的辨别就在于张角付诸行动了,而你从祖却没有打动,不过,我荀家对张角的帮助也很多。”
“仓舒搞印刷术,搞印书坊,就是为了突破经学世家对宦途的把持?”
“这么说来,我真有能够外出带兵了?”荀恽有些镇静起来。
荀恽粉饰的笑了笑,却没有说话,只是猎奇的看着荀彧,他是感觉此次荀彧从襄阳返来以后象是变了一小我似的,之前为了帮忙天子对于曹家不吝让三伯荀衍放纵田银、苏伯起兵,现在倒好,反而帮着曹冲说话,劝天子让步了。这个反差太大,不能不让荀恽猎奇。
荀彧苦笑了一声:“这要归功于光武天子砥励名节,才培养了我大汉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为大义奋不顾身。但是光武天子引谶纬入经,却又埋下了野心家们待机而动的来由。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有德者又如何能够全数生在皇家呢?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不公道的。别的,这也是五德之说带来的后患,当初光武天子用五德之说稳住了汉家的根底,一样也埋下了隐患,这些年来,到处呈现黄龙之说,不就是要应那句火生土的五德之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