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节节相制百胜军[第1页/共3页]
不过看看这些报名的庄稼汉,见了穿官衣的另有些惊骇,一个比一个诚恳怯懦,汪把总必定也是拿他们充数,要让这些庄稼汉上阵兵戈,提刀杀人,那是想都不消想。
“云台,你招的兵都不错呀!”
场院正中竖着一根非常粗大的竹竿,竹竿顶端挂着一面方形的旗幡,上面斗大的两个字——“招兵”。
“乡亲们,乡亲们,五两银子两匹布,只要入营立即拿走!今后每个月另有一两半的月例银子,赡养一家长幼绰绰不足,干上两年就能娶一房媳妇……”几名恭义营的小兵大声呼喊着,在汪克凡的面前非常卖力,对横石里的乡亲也很热忱,但内心却充满了鄙弃和优胜感,非常看不起这些乡间土包子。
故意当兵的青壮更是镇静,围在四周问东问西,列队报名的步队越来越长。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但历数古今中外的名将,如许的军事天赋屈指可数,能够批示几千兵士的就算是知兵善战的将才了,上了疆场还常常会莫名其妙的崩溃,这类征象和当代军队的构造体例有关。
汪晟把名单翻过来,来回找了找,脸上暴露了迷惑的神情:“只要四个队官,什长的名单在那里?”
看汪晟还是满脸迷惑的模样,汪克凡又解释道:“如果我一辈子只想当个哨官,当然能够亲身遴选这批什长,也自傲能够带好这一哨人马,不过从长远考虑,还是应当顺从节节相制的原则……”
“想不到招兵中就有这么大学问,真是开眼界了!”
至于这类选将体例带来的副感化,汪克凡也有考虑,但现在还顾不上这些。
“这是为甚么?莫非不怕这些队官各选亲信,拉帮结派么?”汪晟惊诧不解。
恭义营的浅显兵士最没混头,除了军饷以外没有任何外快,如果碰上欠饷的话,哭都没处所哭去。
“节节相制……,我明白了!”汪晟如有所悟,镇静地说道:“戚帅的《练兵实纪》中有一段话,我苦思之下老是不能了解,看到四弟选将的体例才豁然开畅!”
“孩儿生姓痴顽,学业无成,为免贻羞家门,志愿弃笔从戎,请父亲成全!”汪晟低着头,语气却非常果断。
“还敢振振有词!是不是汪克凡那小儿鼓励的?看我不打死你!”
汪晟跪在书桌前,他父亲汪旻手指颤抖不断,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指着他连声痛骂。
遵循儒家传统,后代被父母惩罚的时候应当抱着小受大走的态度,悄悄打一顿就老诚恳实挨着,真如果气到部下没了轻重,做后代的就要及时逃脱,免得陷父母于不慈。
旗幡下摆着一排长桌,最边上的那张桌子上有两个巨大的托盘,内里尽是白花花晃眼的银子,再加上中间摞成一座小山的汉阳布,让看热烈的乡民再也移不开眼睛。
都是一群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给点银子就抢着报名。如果在武昌府的话,那些老兵才不在乎这五两银子,该去哪儿,不去哪儿,算盘都打得精着呢!
长桌的另一头,汪晟打量着列队报名的青壮,镇静地说道:“遵循本朝名将戚继光的征兵标准,城乡的世故之徒不要,老兵油子不要,见惯官府的城里人不要,面孔白白细皮嫩肉的也不要。只要黑大细弱,见了官府有胆怯之意的乡野之人,乡村人和矿徒最好,你选的这些兵都合适戚帅的前提!”
欣然妙悟之余,他喜不自禁地念叨:“比方竹之有节,节节而制之,故军士虽众,统百万之夫如一人,如此必收万人一心之效,必为堂堂无敌之师,百战百胜!”
要当兵的话,最好是像本身一样,当个主将的亲兵仆人,军饷报酬远远高于浅显兵士。差一等的就去左大帅麾下,升官发财的机遇最多,只要心活眼亮,随便砍上几颗脑袋报功,就能换来大笔的赏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