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九卿逼宫2[第1页/共3页]
“嗯,温御史说得有些事理了,但还是是流于大要未曾深切。放在茶肆酒楼,聚三五亲朋闲谈,如此说辞已显知识赅博。然诸位乃我朝重臣,仅知其一不知其二,该如何运筹帷幄?”
但不管他们如何雄勇善战,只要出了长城谁也没法悠长安身,终究还是昙花一现。题目不在这些将领身上,更不在前朝天子大臣们身上,他们全都卡在了一个关头题目上,降水量。
“……分歧应当很多,比如民风风俗、气候等等,综合起来的成果就是出产体例分歧。长城以北耕作减少,游牧增加,而长城以南多以种地为生,大范围放牧很少。
想农耕必须具有一个最根基的前提,那就是水源。从这条线向北降雨量越来越少,再如何辛苦耕作也没法充饥。退而求其次,本地的公众只能依托草场以畜牧为生。
但起感化最大的倒是左都御史温纯,总能在关头时候救场,如果没他撑着,李廷机、李戴、萧财主等人早就扛不住了。
温纯的脾气再好、气度再文雅也是真不能忍了,立马收起谦谦君子的嘴脸,梗梗着脖子要讨个说法,哪怕对方是天子。
自打有人提出殿试题目太偏,但愿改进弥补的话题以后,洪涛就有种感受,礼部尚书李廷机言辞最鼓励、态度最果断,像是个领头人。
“北地萧瑟,不宜耕作,没法为边塞雄师供应粮草,占之无用弃之可惜。”目睹两位尚书的答复都被天子有理有据的采纳,局面不太妙,左都御史温纯再次出面作答。
(本章完)
“不满是,看清楚,再往北也有群山连绵,更有黄河通途,为何不到河边构筑?”可惜这番说辞缝隙太多,随便看看舆图就一目了然了。
这也是明朝体系中一个很大的缺点,专业的事情并不由专业人士在做,老是内行带领熟行。汗青书上说宋朝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实际上明朝更甚。常日里练习、考核由五军都督府卖力,出兵兵戈的时候则由兵部安排调配。
凡是洪涛有掀桌子的本钱,现在就该开个盘子与这些大臣开赌了。天子输了殿试重新考过,天子赢了全尼玛清算铺盖卷滚蛋,别再占着茅坑不拉屎了。即便没这个才气也得变相赌一赌,就是赌注不能开太大,聊胜于无吧。
“……”此时洪涛倒表示得更像君子了,不急不缓的环顾了一周,用眼神扣问是否另有人想答复。
“……陛下此举不当,臣等愿闻其详!”还是左都御史温纯涵养比较好,分开坐位端端方正跪在御书案前想讨个说法。
“看到了吧,这里是秦长城,这里是大明长城。秦更北,二者相距几百至上千里。那么第一个题目来了,为何秦朝长城更北,而我大明长城向南畏缩了几百里?”
目前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没有谙练的测绘职员和海量的坐标点信息,光把握了制图技术没用,还是画不出能够按图索骥的舆图来。
“臣等愿闻陛下高见!”
温御史方才说了,北地萧瑟不宜耕作。没错,长城以外越往北地盘越荒凉,有些处所连草都不长,变成了戈壁戈壁。但为甚么会以长城为界,莫非说一道城墙能窜改地盘?
堂堂嘉靖年进士,历任过工部、吏部尚书,巡抚过数地,位列九卿之一,竟然被个没读过经史子集、仅仅上过一年多经筵的家伙当众说成不学无术、一知半解,尸位素餐之辈。
这副舆图是由宫廷画工遵循洪涛给的草稿用上好锦绫绘制的,质料与圣旨不异,正面是周到的斜纹,后背有祥云瑞鹤图案,宽六尺、长一丈,比养心殿东偏殿里的地毯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