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袁崇焕评传(16)[第3页/共4页]
梁廷栋给这番话吓怕了,因而和温体仁商讨设法减轻处刑,改成袁崇焕凌迟,七十几岁的母亲、弟弟、老婆,几岁的小女儿放逐三千里。母家、妻家的人就不缠累了。野史上说袁崇焕无子孙,袁氏家谱记录说袁有三个儿子。“肤公雅奏图”绘袁乘船北上,有妇女二人、儿童一人相送,或为其妻妾及子。有说袁妻在袁身后投江他杀,袁钰有吊袁督师诗十六首,此中云:“弱弟问每天已醉,寡妻赴水水无声。”[4]
袁崇焕不是高瞻百世的愚人,不是夺目无能的政治家,乃至以严格的军事观点来看,他也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长于用兵的雄师事家。他行事操切,脾气中有严峻缺点,但是他凭着永不衰竭的朴拙,一往无前的豪情,鼓励了统统的将士,将他的豪杰气势带到了每一个部下身上。他是一团熊熊烈火,把部下身上的血都烧热了,将一群颓废不振的残兵败将,烧炼成了一支死战不平的精锐之师。他的知己程本直称他是“痴心人”,是“泼胆汉”,天下唯一肯担负任务的豪杰。[10]袁崇焕却自称是大明国里的一个逃亡徒。[11]逃亡徒是没有家庭幸运的,日日夜夜不得安然。官居一品,过的倒是逃亡徒生涯,只因这十年当中,他生命之火在不竭的狠恶燃烧。
那姓佘的义仆毕生守墓不去,身后就葬在袁墓之旁。令人惊佩的是,佘君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在袁崇焕墓旁看管。直到民国五年,看管袁墓的还是佘君的子孙,他们说是为了遵循祖宗的遗训。[7]直到公元二○○一年,北京袁崇焕墓的看管者还是佘君的子孙,不过已不是男丁,而是女性。
[4]朝廷抄袁崇焕的家,家里穷得很,没有涓滴多余的财产。他在辽西的家眷放逐到浙江,厥后改放逐到贵州,在广东东莞的放逐到福建。《明史》说袁崇焕没有子孙。近人叶恭绰则说:“袁后嗣不知以何缘入黑龙江汉军旗籍。”按民国《东莞县志》卷九七:“袁督师无子,相传下狱科罪后,其妾生一子,匿都城官方,大兵入关,为满洲某所得,隶籍于旗。”袁崇焕的冤狱,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才得以本相明白。《明史》完成于乾隆四年七月,此中〈袁崇焕传〉中,按照清方的档案记载,直言皇太极如何用反间计的颠末。乾隆天子隔了几十年,才读到《明史》中关于袁崇焕的记录,对袁的遭受非常怜悯,下旨查察袁崇焕有无子孙,成果查到只要旁系的远屋子孙,乾隆便封了他们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到底有无袁承志其人,史无明文。或有其人而史籍隐之。《碧血剑》中故事,皆小说家言也。袁骥永家藏《袁氏家谱》:“……长伯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终究崇祯三年被奸臣朦毙,生三子……子思(私)走广东东莞县……”袁骥绍家藏《袁氏家谱》:“三父执崇焕……荣拔于万历甲戌科,赐进士出身。后官至三边总督,辽东等督师,太子太保……终究崇祯三年被奸臣毙命,生三子,被奸臣奏准,将袁氏抄家,三子思(私)走广东东莞。”这家谱是崇焕二弟崇灿一系子孙所传下来的。
袁崇焕身后,旧部祖大寿、何可纲率军驻守锦州、宁远、大凌河要塞,清军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以倾国之师,在大凌河将祖大寿紧紧包抄,十月间祖大寿不支投降。副将何可纲不降,被杀。祖大寿骗皇太极说可为满清去取锦州,但一到锦州,当即就守城,而后皇太极派大将几次打击都打不下来。皇太极两次御驾亲征,攻锦州、攻宁远,都无功而退。直到崇祯十四年三月,清兵雄师再围锦州,整整围攻一年,到第二年三月,先击溃了洪承畴十四万雄师,祖大寿粮尽援绝,又再投降。祖大寿到顺治十三年才死,始终未曾为满清打过一仗,大抵是学了《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旨,满清也没有封他甚么官。比之满桂、赵率教、何可纲、孙祖寿等人阵亡捐躯,祖大寿有所不如,但比之其他的降清大将却又远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