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袁崇焕评传(13)[第1页/共4页]
袁崇焕于十月廿八日得讯,当即兵分两路,北路派镇守山海关的赵率教带马队四千西上堵截。他本身率同祖大寿、何可纲等大将从南路西去保卫北京。沿途所经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诸地,都留兵设防,筹办截断清兵的归路。
[11]陈玉树《后乐堂集》〈袁崇焕杀毛文龙论〉:“崇焕以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赐尚方剑,便宜处置。明制:督师赐尚方者,得斩总兵以下。是崇焕本有专杀之权者也。”
[7]厥后大大驰名的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都是毛文龙的义孙,当时叫做毛有德、毛精忠、毛可喜。
[10]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说:“吾觉得此亦存乎其人耳。毛文龙不死,安知其不执梃为诸降王长?”意义说,毛文龙如果不死,说不定他反而是投降清朝的第一大降王呢。但是这也是测度之辞了。
[1]督师本来比总督略高,但在于谦的时候还没有设督师,当时总督是职位最高的带兵文官。见吴:〈明朝的军兵〉。
主疆场是在广渠门。清兵是八旗兵中的精锐,领军的是莽古尔泰、多尔衮、阿巴泰、多铎、豪格,清军最短长的大将都在这一翼,除镶蓝旗、镶白旗、正白旗三旗精兵外,另有二千蒙古兵。袁崇焕、祖大寿率部和清兵打到傍晚(幸亏城头守军没有放炮援助袁军),清兵终究不支败退,退了十余里。袁军直追杀到运河边上。这场血战,清军劲旅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袁崇焕也中箭受伤。[7]
自青城行了四天,到老河,兵分三路,皇太极命岳托、济尔哈朗率右翼四旗和右翼诸部蒙古兵攻大安口;七哥阿巴泰、十二弟阿济格率右翼四旗及右翼诸部蒙古兵攻龙井关;他本身亲率中军攻洪山口。三路前后霸占,进入长城,进迫遵化。
袁崇焕获得赵率教阵亡、遵化沦陷的动静,既悲伤爱将之死,又知局面严峻,因而两日两夜急行军三百余里,比清军早到了二天,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
明太祖本来定都南京,成祖因为在北京起家,将都城迁了畴昔。在中国全部地形上,北京偏于东北,和财赋来源的东南相距甚远。最倒霉的是,北京离建国防第一线的长城只一百多里,敌军一攻破长城,快马奔驰半天,就兵临北都城下。金元两朝以北京为都城,因为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敢深切中原,一旦有变,能够立即回身逃回本土。明朝的环境却底子分歧。成祖对蒙古采纳守势,定都北京便于打击,厥后兵力弱弱,北京阵势上的缺点立即透露无遗。[2]本来,两个相互敌对的社会是不成能耐久对峙的,对峙一段期间以后,毕竟是非进则退。[3]明朝既果断不肯和满清媾和,情势上又有力打击,再将都城透露在仇敌大兵团朝发夕至的极近间隔以内,底子计谋完整弊端。以汉报酬主的中华民族以是巨大,主如果在武功教养和农工商经济,交战本非所长,[4]如果根基计谋一错,局势就难以清算了。
崇祯二年春,袁崇焕上奏,说山海关一带防务稳固,已不敷虑,但蓟门单弱,须防仇敌从西路打击。这时蓟辽总督是刘策,脆弱而不懂军事。袁崇焕看到了防务缺点的地点,第一道奏章上去,朝廷没有多加理睬,他再上第二道、第三道。崇祯下旨交由部科商讨办理,但始终拖延不可。拖到十月,清兵公然大肆从西路入犯,正在袁崇焕猜中。首当其冲的,恰是方才产生过索饷兵变的遵化。
第四:当时有人说,袁崇焕不该该当场杀了毛文龙,应将他拘系,送到北京去请崇祯措置,或者先请天子批准而再杀他。当时大学者黄梨洲批评说:“文龙官至都督,挂平辽将军印,索饷岁百二十万缗(两),不该则放肆,打单曰:‘臣当解剑归朝鲜矣。’则其内怀异志非一日也。”梨洲又云:“参貂之赂贵近者,使者相望于道……崇焕朝请,文龙夕知。”朝廷中的大官收受毛文龙贿赂甚多,袁崇焕一提出申请,毛文龙马上晓得,有了防备,极能够激得他起兵造反。如将他拘系送去北京,他部下官兵很多是他义子义孙,有能够动武掠取,引发内战。就像《三国演义》中写魏大将邓艾在蜀被朝廷命令擒入囚车,邓的部下武力掠取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