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庞籍[第1页/共4页]

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狄青到达岭南,公然不辱君命,整饬军纪,一举光复邕州。捷报传至都城,仁宗喜不自胜,对庞籍说:“岭南平敌,如果不是当初你对峙兼任狄青,是不能获得如许胜利的。广南之捷都是你的功绩啊!”便要授狄青为枢密使,庞籍以为不当,他说:“狄青起于军中,任职枢密副使,朝臣们都群情纷繁,说高傲宋建国以来,从没有人可与狄青比拟的了。现在狄青有幸安定南边侬智高兵变,立下军功,群情的声音才方才停止。倘使现在对狄青再加封赏过分,又会使狄青成为众矢之的。”他进一步解释说:“臣所言非徙便于国体,也是为狄青考虑。”但仁宗还是任命了狄青。岭南安定今后,两广推举因功受赏的六百九十余人,当时廷臣们都群情犒赏过分了。

在戍边御敌中,庞籍可谓为前人所承认的良将:“良将者,不必亲披坚锐。上兵伐谋,运筹帷幄,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他两为边帅,戍边数载,殚精竭虑,功劳卓著,获得仁宗天子嘉许诏奖、赐钱百万。是以他豪情满怀,挥笔写下了《渔家傲》(见《全宋词》):儒将不须躬甲胄,批示玉尘风云走。战罢挥毫飞捷奏,倾贺酒,三杯遥献南山寿。草软沙平春日透,萧萧上马长川逗。顿时醉中山色秀,光一一,旌戈矛戟山前后。在宋夏干系中,庞籍尽展其知己知彼,运筹帷幄的儒雅风采。以精确的计谋决策戍边,以不卑不亢、进退有度的战略媾和,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大宋的庄严与好处,保全了国度边境。在北宋一度委曲乞降的屈辱交际史上,留下了一抹亮光。

庞籍居家今后,以写字、读书、诗赋自娱,他对史学、理学亦很有研讨。其朴素、俭仆、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声望;他平生安邦治国、失职守责、力求进取、功劳卓著,为官办事、光亮磊落、廉洁营私、甘处贫寒,正如他暮年所作诗曰:“故乡贫宰相,图史富墨客。”

庞籍执掌朝廷枢政,失职尽责,唯贤是举,不以官爵养私和邀取名誉;用人虑事,以国事为先,从不计算小我的毁誉,为一度积贫积弱的宋王朝保持承平光阴,做出了不朽的事迹。  庞籍受命之时,恰是宋王朝积重难返之际,社会冲突日积月累,朝廷内部冲突重重,政荒民疲。庞籍以为导致国用困竭的一个首要启事就是养兵多而不精。庞籍据实提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以补国用不敷。他向仁宗天子献策“凡年五十以上及身材矮小者,一概免放为民。”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广南西路的僮族首级侬智高起兵反宋,攻城略地,兵锋直指广西重镇邕州(今广西南宁),庞籍向仁宗保举曾为其部将的枢密副使狄青帅兵平叛。

景佑元年(1034年),庞籍任开封府判官。当时,亲政后的仁宗亦开端放纵色欲,宠嬖新选入宫的尚氏、杨氏等美人,尚氏等人则依恃仁宗的宠幸,毫无顾忌,有恃无恐,竟遣内侍随便以“教旨”发号施令,为所欲为。朝廷大臣对此闭口不言,深怕有所获咎。又是庞籍,上书直言,痛切陈谏。他说:“自祖宗以来,从未有后宫美人妄称‘教旨’而发号施令、滋扰府政的先例。今尚美人与内侍韩从礼等一起粉碎国度法度,臣担忧这会影响圣上的圣德,请朝廷杖责违法内侍,以儆别人。”仁宗不得已,遂下诏责斥尚美人、杖笞寺人韩从礼,并令有司:“此后凡是自内宫传出的号令,有司有权回绝履行。”从而后宫寂然,朝政也免受后宫滋扰,此举庞籍更博得“忠鲠”之誉。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