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李建中[第1页/共1页]

李建中性简静,爱好吟咏,善书法,有集30卷。他的书法,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皆妙,根基上沿绪唐朝书法的余风。从传播作品来看,首要师法颜真卿,并参以魏晋书法的风神,有一种丰肌清秀、气度轩朗的特性。唐人的书法通过五代杨凝式、宋初李建中的担当和生长,渐渐构成具有光鲜期间特性的宋朝书法。李建中传播至今的书法墨迹比较少,闻名的有:《同年帖》,藏故宫博物院,白纸本,行书,帖中有“略表西京之物”的话,应是景德至大中祥符初年所写。帖后又驸书《怀湘南诗》。《宝宅帖》,藏故宫博物院,纸本,行书,帖中有:“昨东封”等语,当是指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赵恒封祀泰山事,可知此帖也是李建中暮年所写,书法沉着朴厚,有唐人遗意。《土母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深牙色纸本,行书,曾刻入清《三希堂法帖》中。此中以《土母帖》最为精彩,集合地表示了李建中书法艺术的成就和蔼概,能够看出其书法笔划丰腴肥厚,结字端庄妥当及与唐朝书法的担当干系。《三希堂法帖》还刻有李建中的《齐古帖》,据记录上述三帖和《齐古帖》、《贤郎帖》、《摆布帖》,原合装在一起,名为《李西台六帖》,清初时被拆散,后三帖的墨迹已佚。

李建中善书札,为北宋初期闻名书法家。真、行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从传播作品来看,气格遒劲朴素,根基上沿绪唐朝书法的余风,首要得力于唐欧阳询、颜真卿,并糅合了魏晋书法的风神,有一种丰肌清秀、气度轩朗的特性。其书人多摹习,争夺觉得楷法。尝手写郭忠恕《汗简集》以献,皆笠斗笔墨,有诏嘉奖。宋陈师道《后山丛谈》谓“李西台书学张从申。”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西台本学王大令书,而拘挛若此,犹韩非之学黄老、李斯之师荀卿也。然观笔势另有先贤民风,固自佳。”赵构《笔墨志》云:“本朝承五季以后,无复书画可称,李建中字形瘦健,始得时誉,犹恨绝无秀异。”宋黄庭坚云:“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人间美女,丰肌而神情清秀者也。”元赵孟頫云:“西台书去唐未远,犹是唐人余风。”明王世贞《法书苑》云:“尝得古文《孝经》研玩临学,遂尽其势。”唯苏轼评云:“建中书虽敬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成弃。”

李建中(945年~1013年),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今河南西安)人,徙居入蜀,后侍母居洛阳,聚学以自给。承平兴国八年(983年)李建落第进士。历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迁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及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李建中性简静,风神雅秀,恬于荣利,前后三求掌西京留司御史台,人称“李西台”。苏轼《书和靖林处士诗后》称其“留台”。建中尤爱洛中风土,就构园池,号曰“静居”。好吟咏,每游山川多留题。年69卒。

唐人的书法通过五代的杨凝式、宋初李建中的担当和生长,渐渐构成具有光鲜期间特性的宋朝书法。传播至今的李建中书法墨迹比较少,此中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土母帖》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同年帖》最为着名。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